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到参观结束的时候,我都没有问他的名字,不是忘了问,而是觉得不必要,知道他是城关区大洼山村的文书兼档案员老刘,这就足够了。中国农村的普通老百姓多得很,不经意间干出的不寻常事迹也同样多得很。他们质朴憨厚的内心里要盛装的生计问题多得数不清,容不得虚华浮露的东西去挤占他们有限的精神空间。和大多数上了点年纪的农民一样,五十五六岁的他有一张饱经风吹日晒而变得黑红的脸膛,岁月的刻刀在他的额头上镂雕出一道道沟痕,象一行行耐人品味的文字,细述他的人生经历。又和大多数他那个年龄的农民不一样,他很健谈。见了我们一…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先生怎样读报,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报纸上的材料在我的印象中,他读报是不费很多时间的,每天报来,看得很快。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好,有些他认为是有用的材料,记得很牢。要用的时候,一翻报纸,就能找到。有一次他要我替他找一个报上的材料,我翻遍了报纸都没找到,后来他告诉我到某报的某月某日第几版的角落处去找,果然就找到了。我看报的时间比他多,他不以为然,认为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旧社会的报纸,大多是无聊的黄色新闻,或者是国民党的官方消息,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他在写作中大量运用报上的材料。他也做剪报工作。上海的鲁迅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本剪报集,剪贴得很整齐,每页上还有标题、批语。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从《申报》、《大晚报》上剪下来的,有一个中心思想(主题可能是反蒋的,记不清了)。他当时打算运用这些资料写一篇东西的,后来没有写成。他运用报上材料写东西的本领很大,他常常利用反动报纸的材料作为反面教材。翻翻鲁迅的杂文就很  相似文献   

3.
有位同志,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除此以外,还自觉地去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人民的社会性工作。比如:他见到了欺行霸市的“马蜂窝”,就协助市场管理人员去捅,并帮助将“害群之马”扭送到公安部门;他见到在市场上有“耍秤杆儿”.销货者,就将此人  相似文献   

4.
王振忠 《中国档案》2005,(11):25-29
知道有王振忠这个人很早,大约有十年了。那是因为在《读书》杂志上读到他的一些学术随笔涉及徽州文书和其他史料,觉得这是一位不那么学究但很专业的学者。后来读到他的《斜晖脉脉水悠悠》(学术散文集),发现他不仅能写很专业的学术文章,还能把学术文章写得很好看,觉得这是一位有才情的学者。再后来看到他在《万象》上根据第一手的史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档案,描述和探究历史场景的文章,发现他对史料的利用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就又觉得这是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档案价值,会充分运用档案的学者。并隐隐感到他与档案应该有点故事。果然,经“调查”,了解到他个人收藏有一万余件徽州文书。于是,就有了记者对王振忠先生的造访和这篇约稿。  相似文献   

5.
通顺是作文的最低要求。要写通文章,首先要有鉴别通与不通的能力。一个人作文,决不会故意把句子弄得不通。文章里所以有不通的句子,主要是因为作者缺乏鉴别的能力。鉴别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感性知识,其次是对于语言的理性知识。我们从小就说汉语,说得很纯熟,很自然。这就是感性知识。对于写文章来说,这种感性知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我们所以会作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会说话。不识字的人自己虽然不能执笔。但是他可以口述,别人整理—下,就是一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他仍然算是会作文。一个外国人尽管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静谧的大学校园里,赫伯特·曼纽什教授正在大讲他的怀疑论美学。他讲得很出色,讲到兴头上竟把讲台上的椅子当众翻了个四脚朝天,无比得意地说:“Oh,This is my works of art!”(这就是我的艺术作品)。课堂上顿时哗然,学生们纷纷提问:这样的作品有什么意义!赫伯特瞪大了他那双天真善良、狡黠尖刻的蓝眼睛问道:艺术非要有什  相似文献   

7.
安哥摁了一辈子快门儿。他的照片是国际级的,我打小就以他为偶像。后来竟认识他了,才知他还有另外一绝活儿,就是吹牛皮。一吹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岔路比较多点儿,吹着吹着自己也找不着北了。他吹得很顺,但吹到纸面上就挺慢的,一篇千字文会折腾一星期,变成蜗牛了。但照样很精彩,比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言论文章,文风上不仅平易通俗、深入浅出,而且生动形象、鲜明深刻。这是他写作风格上的又一显著特色。 一般说来,议论性文章容易写得抽象干巴、枯燥无味,而读毛泽东的评论文章,深切感到除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外,有感情,有形象,有含蓄,令人百读不厌。他的文章为什么写得生动形象、鲜明深刻呢?从表现手法上看,有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效法。 激情横溢 佳语不绝 要使议论性文章的语言生动,就得对事物有精深而清晰的认识,有热烈而真挚的感情。毛泽东撰写评论文章,对文中所说的事,所讲的理,总是满怀激情,憎爱分明。在这样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再选用鲜明而形象的语言,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文章自然就富于感情色  相似文献   

9.
逸名 《档案管理》2005,(2):90-90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主考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  相似文献   

10.
阿美最近为了一件事很纠结:见前夫的时候穿什么? 实心眼儿的纤姐说:“当然要穿上最漂亮的,让他后悔去!”我却觉得,男人不会因为你穿得金玉其外就痛改前非了吧?阿美也犹豫道:不能穿得太好吧?孩子爹本来给生活费就不爽快,孩子的服装费1500元,他总是说自己最近紧张。自己再穿得像黄世仁一样明晃晃的,这不是更给杨白劳添堵嘛!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一只手卡在花瓶里了,怎么也拿不出来,疼得直哭。他的妈妈只好小心翼翼地将花瓶砸破,把他的手拿出来。小男孩的小手被花瓶挤压得通红,却仍然紧紧地攥着小拳头。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5分钱硬币。小男孩的妈妈很奇怪地问:“为什么不把手松开,那样不是很容易就能把手拿出来吗?”  相似文献   

12.
霎文 《中国记者》2012,(3):74-76
阿强靠在沙发上,用力搓了把脸,眼睛布满血丝。"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失眠,脑子乱得很。"他皱着眉头,整个人紧绷着。阿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研究生毕业不到一年,就成了报社的骨干,本该春风得意的他,看上去却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3.
一开始就写下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题目,编辑、作者和名字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几件真实的故事说起。一天,某报社编辑部收到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先生的诗稿,自然是很快就发排见报了,并且还加了花边以示重视。谁知第二天那位老先生来了电话,声明那首诗不是他作的,他绝写不出那么浅陋的诗来。经过编辑部的努力查询,最后查明原来是老先生家里的孩子写的,冒用了老先生的大名。这件事老先生是毫无责任  相似文献   

14.
【案例】在别人眼里,张先生一直很善侃,不管是哪,只要有他在肯定热闹。他也是一个闲不住嘴的人,一会不说话就憋得难受,常常大半夜地给朋友打电话聊天。可是不久前,他却因为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周围的人知道后都傻了眼,这么爱说话的人居然也会得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晨明 《传媒》2004,(12):20-21
2004年8月4日是TOM的大日子,在这一天TOM集团从香港创业板转往主板,成功完成转板之旅.这一天也是王兟事业上的大日子,这个TOM的CEO一向很低调,这次他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我觉得什么事情只要自己认为做得对,就不用太关注别人的议论."这是王兟自信的断语.  相似文献   

16.
张攻非是新民晚报的一条汉子。没有顶天立地的身材,却有过人的热血与胆魄。还有永远使不完的精力。 初识他的,他一口酒还未咽进肚里,肺腑就先热了。他讲起上半辈子的故事,很多苦难与劫数,都与政治有关。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于是就觉得此人非等闲之辈。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连得很紧,纠葛很多。他也将很重的使命与责任担在自己肩头。张攻非学的是艺术,却当了头版编辑。派工的时候,谁也没感到奇怪,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事实证明他在那里也挺有作为,忙得很带劲。 张攻非很有汉子的血性。路见不平,他不拔刀也要拔支笔出来,不辩个青红皂白决不罢休。一如他的名字,有非必攻。所以有些含含糊糊或是私心太重的人就有点怕他。 张攻非有汉子的仗义与热肠。他记得住给过他友情与帮助的人,无论他们是高官还是平民。因为曾经被苦水浸得很透,所以对穷苦百姓有天然的亲近与体谅。他把家中的洗衣机送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腰缠万贯.他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投了币,找到一个靠窗边的座位坐了下来.他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他的前边是个怀孕的妇女,他的身后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挤着公共汽车,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依然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苦,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他的心情很好,他的对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车子到了下一站,上来的人渐渐多了,美女就渐渐被人遮住了.  相似文献   

18.
笔者的几位文友,有写小说、诗歌、散文的,有写通讯、大特写、大纪实的,有写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看杂文。在一起闲谈时,他们很少谈这个话题。但最近有些变化,其中一人对我说,这些天《中国青年报》上的老猫连写了不少杂文说得很过瘾;另一个说,《人民日报》上的金采藢的杂文写得不错,《羊城晚报》的微音、农民日报的官伟勋,都写得多得很……他们忽然注意起杂文,很明显是专栏杂文家引起的效应。我由此想到,报刊为个人特设杂文专栏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它能集中发表某个好杂文家的杂文,使他的个人风格迅速凸现出来。东报发一篇,西报发一块,会淹没所有杂文家的风格。没了个人风格,报纸也很难树立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能够形成职业杂文家,推出大手笔。你给了某个杂文家一个专栏,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业余时间随随便便小打小闹,想写了写一篇,不想写就拉倒。写出好文章也行,写出坏的也可以;有进步更好,无进步也无所谓。因为没有压力!有了个人专栏,编辑要催他,稿子太差要返工;读者要挑剔,自己要面子。于是他就会加紧学习,狠练功夫。杂文作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