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于194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曾被周扬编入《解放区短篇创作选》,列为第一篇。作品写的是农村少女贞贞的不幸命运。贞贞反抗包办婚姻,不愿做米铺老板的真房,逃离  相似文献   

2.
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最初的直接评价是1948年冯雪峰“发现”了这一小说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的重大价值。50-70年代许多日本学者关注其创作特点,他们的阅读具有明显的自我反省色彩,而中国学者则从政治革命视角理解这一小说并走向极端化。80-90年代的研究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冷峻的多样性气象,直接关注这一小说深层性的创作本身的问题,甚至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心理现实主义、欧美现代小说、潜女性话语的新境界上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语义潜能和阐释空间的文本,从它的诞生至今近60年间,人们依据不同的期待视野、按照不同的现实需求和审美经验接受、解释着这部作品,对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作出了开掘与定位,使其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5.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创作转型前的一篇名作,该作蕴藏着作家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时代风云的审视,亦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浸透着作家对女性之躯的人生际遇的感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贞贞与"我"都有一种深藏在心灵深处、无法从根本上排除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界对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其中也存在着论者在先验性的理论框架影响下观点对立、分歧颇大的现象。本论文试图从文本出发对作品做出最贴近作家作品意图的解读,因此本人在研究中回到文本,也即是回到作者的经历和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来探寻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女性生存焦虑问题,并在挖掘焦虑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作家作品在文本中所传达出的现代性隐喻。  相似文献   

7.
"我"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作者借"我"表达了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霞村(解放区)依然存在的浓厚封建意识的批判。在霞村津津乐道的咀嚼贞贞的痛苦时,"我"站在了霞村的对立面,举起了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大旗。  相似文献   

8.
丁玲和马烽是同一时代、同为解放区的作家,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极为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论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比对两位作家对相同命题做出的异质解读.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后期步入文坛并与左翼文学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知名作家,丁玲的艺术个性和文体风格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色彩和自发的革命热情,这使她表现出强烈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情绪逻辑,通过40年代初期她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五四女性意识的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人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深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下步入文学界,以其大胆的描写和具有女性关注的细腻获得了当时文学界相当高的地位。在三四十年代时期的作品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它一方面表达了当时革命主义者的诉求和启蒙主义的艰难前行,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女性意识在男权主义革命时代的抗争,兼有女性和革命者双重身份的丁玲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一九四○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她在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曾经被侮辱、被损害却始终对生活怀有信心的女性——贞贞的形象。五十年代,在对丁玲所谓的“再批判”中,这篇小说被加上了仇恨解放区,宣传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思想等罪名。在批判具体作品时,批判者们又无一例外地把矛头首先指向了贞贞这个形象,指责贞贞是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了祖国和人民的“寡廉鲜耻”的女人,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认为贞贞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变态心理的表现;她的感情不是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感情,而是完全丧失了任何羞耻心  相似文献   

12.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重要作品,呈现出一位人民作家的创作姿态。小说表现了作家对女主人公贞贞的深挚之爱,和她对落后群众的爱憎交织的复杂的情感态度。对鲁迅提出的“爱憎不相离”的美学命题做了有效的诠释和有力的支持。因此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新批评”方法对于这个本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重要作品,呈现出一位人民作家的创作姿态。小说表现了作家对女主人公贞贞的深挚之爱,和她对落后群众的爱憎交织的复杂的情感态度,对鲁迅提出的“爱憎不相离”的美学命题做了有效的诠释和有力的支持,因此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新批评”方法对于这个文本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丁玲与莫泊桑相似的经历和民族立场出发,探穷了《羊脂球》与《我在霞村的时候》两部作品立意的共同所在,同时又通过对比,分析了它们批判角度,批判学的不同,进而从美学效果上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一个弱女子不幸命运的小说.作品的立意均不在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但是二者的批判角度和批判深度却存在不同之处.莫泊桑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羊脂球>侧重于对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进行现实批判和道德批判;丁玲继承了五四传统,尤其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在霞村的时候>更注重历史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反思,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女性的贞操和贞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女性一旦失去贞操便被视为品行不端的异类。当代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和现代毕淑敏《女人之约》这两篇小说共同关注了女性在社会现实与历史传统语境中的尴尬困境,对女性身体与精神尊严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关于女性尊严的追寻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17.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具有强烈张力和多重对话的浑厚之作。聚焦文本,回归文本研究的最初语境,在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所规范的心理定势支配下,"贞贞"的诞生,无疑是对当时文化主旋律的碰撞和对国民性的警惕,文本中既鞭挞了解放区光明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不和谐现象,同时也大胆而深刻地披露了女性特别是受辱女性的生存困境,从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萧红和丁玲三位女作家虽然彼此生活道路、人生体验各异,但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关注了女性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旧家庭叛逆者三种身份的命运和遭际,并对男性话语系统下女性的生活方式表示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相似文献   

19.
从具体分析贞贞与小臭子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入手,比较丁玲与铁凝对战争中女性命运同中有异的观察角度、价值立场。认为铁凝的《棉花垛》与丁玲的《霞村》相比,深化了对战争女人与性的思考,揭示了战争中女性命运惨痛的一面及男性政治对女性的操纵。  相似文献   

20.
李蕙 《文学教育(上)》2010,(10):100-101
《杜鹃花开的时候》是云南彝族作家李乔创作于1963年的短篇小说,曾收录在1979年出版的《云南小说选》一书中。作者在不到两万字的小说中设置了明确的主题:小凉山娃子推翻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与奴隶主作斗争,坚决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而今天重读该短篇,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