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廖沫沙何许人?著名的杂文大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跃上文坛。但真正让廖先生轰动全国名闻天下,则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了。廖沫沙和作家邓拓、历史学家吴晗,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于1927年的1月、2月和9月曾三次到过香港.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与香港的三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3.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4.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有幸就中国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诸君以教益和启发。[编按]  相似文献   

5.
我最早认识李秉彝先生是在2001年,那是在华东师大的数学馆三楼听他演讲.那年李先生应当是年近花甲,银白短头发,大眼睛戴大眼镜,体瘦但行动矫捷.他的演讲涉及数学与数学教育,从讲A4纸长、宽之比谈起,让人耳目一新,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恰当使用,必须同时考虑语法、修辞等因素。"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尤其需要考虑修辞、习惯等。谨提出三点以供讨论:1)在现代汉语中称谓古昔先贤时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称呼他们另有习惯;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不宜提倡不加性别区分地用以称呼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不宜一律译为英语中的"Mister",两个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7.
王崧舟 《江西教育》2014,(11):12-12
人不可貌相,这话只是说与俗人听听的。曾国藩鉴人,特别是鉴“士”,就是从鉴相开始。  相似文献   

8.
我对鲁兵先生的印象.从1978年考入大学开始。当时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经常去杭州羊坝头古旧书店淘宝。但最多的是从图书馆或者师友处借书来抄。记忆中抄过两本书,一本是浙师大蒋风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第二章“1977--2000年间的儿童诗歌”中第三节就是“圣野和鲁兵的儿童诗”。另一本书就是鲁兵先生的《教育儿童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刀客 《成长》2005,(11):17-18
明性先生是梁剑明的网名,现是成都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大学期间显示了一定的发明创造天赋。从2002年4月到2003年3月的一年之内,粱剑明提出了7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申请,并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但他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有关部门对专利和发明简直是在屠杀——就算发明的东西很有价值但也无法转化为实用价值。有了这种观点后,粱剑明有了一点灰心。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时期,“先生”这个称谓所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在古代,“先生”有八个义项。①始生之子,犹今言头生、第一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相似文献   

12.
冯阿信 《音乐世界》2010,(21):98-99
博学多识,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妙手仁心.那么多词汇用来形容广义上的医生形象。可是,千篇一律中少了份脱颖而出的个性.着实有点乏味。日语中的“医生”叫作“先生”,那么在茫茫医生的群像中选拔出不平凡的“先生”们,为您勾勒出他们的“不思议”之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公言 《成才之路》2011,(2):100-I0017
"先生"的称谓,大约已经使用了将近三千年。闲来翻阅古籍,得知关于"先生"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孔子的《论语》。"先生"一词,后来用法虽多有变化,但含义大都与年长、有识、有德、博学之人有关。君欲知道"先生"之本意及其演变,且听余作"先生"解,以飨诸位。一日年长者为先生。  相似文献   

14.
从教近30载,从早先乐观合群的“小王”不觉变成了今天这迂阔孤僻的“老王”,当然,再过若干年还会成为面目可憎的“王老”。我虽早过“不惑”之年而渐趋“知天命”,却发现自己非但“天命”不知,这头脑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我心潮起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席“金口玉言”,更是因为这定位恰如其分,我心里“圣人”二字有了最亲切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汇文中学值得关注,不仅在于它建校120年的“显赫身世”,也在于120年来深耕细作的勤苦执著。一直以来,它低调谦逊、不事张扬,很多人“惊艳”于它美好的校名,对它的历史与今天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8.
潘懋元(1920-)教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倡导和奠基之一,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潘懋元先生现任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顾问。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惟有置于大教育背景之下才能获得科学发展的更大空间。对这一宏观问题思考了许久的我在主编的授权下决意请潘先生担任本刊顾问委员会成员,当然还包括教育学其他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2004年元旦前后,在没有任何人牵扯线联系的情况下我试着与潘先生通了电话。先生听了本刊新的办刊思路之后回答说:《开放教育研究》这本杂志,我不仅读过,而且感觉办得还很不错!本以为先生对远程教育并非了解的我,即刻没了与大家交流的距离。先生继续说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前景我是十分看好的,我所带的博士生中就有专门研究网络远程教育现象的,对于一位未曾谋过面的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能在不足十分钟的通话中就欣然接受邀请,是我始料未及的。2004年10月25日下午,在先生的学术秘书、博士生吴政小姐的陪同下,我们准时采到潘老寓所的书斋就读关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相似文献   

19.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例如:“宋庆龄先生”。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一混淆性别。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宋庆龄是男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BCC语料库,通过其历时检索功能,探讨"先生"称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的起起落落并探究其深层社会原因。从"先生"称谓的语用嬗变可以看出,称谓和政治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