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飞 《高教论坛》2022,(8):73-76
来华留学生师生跨文化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模式的过渡,面临他者性交往模式的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模式局限于主客二元交往视角,限制了交往效果。他者性哲学视角下师生跨文化交往模式具有多维式、责任制、伦理性等特点,更契合教育交往的要求。他者性师生跨文化交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坚持交往中的教育引领、师生间的共同负责、文化间的尊重团结。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主体之间进行理性交往提供了有效依据,它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分析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行为,双方之间存在交往缺失的两大主要缘由是本质偏离和原则不敷。为了构建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交往,可采取转工具性为交往性、建立主体间性和强化师生平等性三种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4.
师生交往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组织行为活动。师生交往的组织行为特征要求教师要具有影响学生的能力基础——师生交往资本。教师的师生交往资本可分为身体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五种形式。教师要把全面增强自身的师生交往资本作为改进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并要增强师生交往资本本身的道德性,坚持教育性的师生交往方向和"全面增强,突出特长"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伦理关系,它具体规定了师生交往双方需要遵循的一定道德伦理秩序,规约高校教育场域中的师生交往行为。高校师生交往关系伦理化的价值在于规范民主互信的教育生活,促进师生交往德性的生成,助力社会公共道德的提升。而现实中高校师生交往文化冲突化、交往行为功利化与交往情感疏离化阻隔了师生伦理性交往与精神沟通的可能,惟有重建基于思想对话的师生交往文化,明晰高校师生交往行为的伦理规制,打造赋予情感关怀的师生交往生态,方可匡正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中的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壵灵  唐蕾  周思  沈妙纯 《高教论坛》2022,(1):84-88,10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媒介嬗变的视角对师生关系进行考察,发现媒介技术影响甚至决定着师生关系的模式,媒介的技术特点及其文化特征促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同形态。口语作为交流性技术,其文化属性决定在口传媒介环境下师生交往模式表现为双向互动规律,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平等性的特点。文字印刷媒介的隔离性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条件,而“专家系统”的诞生使得师生间呈现出权威性、等级性的社会关系,师生交往模式以单向交往为主。电子媒介技术使教学空间分化为在场教学空间和缺场教学空间,并建构出师生关系的新形态。此时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定制化教学”成为常态,师生交往方式回归主体间双向互动,师生关系逐渐趋向为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对虚拟空间身体体验建构原理的理论缺失,以及虚拟空间具身性在场体验难以实现的困境,通过比较法分析传统空间表象认知中对经验身体的认识,以及梅洛庞蒂身体转向中对知觉的引入,探讨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将空间理解为具有生态信息的知觉空间,将虚拟空间定义为可供用户直接感知并采取行动的知觉空间。运用逻辑分析法用可供性具身认知的“空间—身体—知觉”的同一性特征,解释数字技术下虚拟空间的具身性知觉体验的原理,即通过模拟知觉、身体知觉代理以及身体知觉统合方法,将虚拟空间营造成契合用户知觉、行为规律的具身性知觉体验场所。  相似文献   

9.
师生交往的心理动力在内部是由师生需要激发引起的 ,外部则取决于师生在交往中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吸引的力度。在教学中 ,教师应做到 :丰富师生的角色构成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以增强交往的主动性 ;重视信息反馈 ,强化和维持交往的心理动力 ;培养群体交往的心理动力 ,以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内部学习性交往动力的形成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保证师生交往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灌输式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对话式德育,是基于师生心灵交往的德育;对话式德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实现德育的对话,必须致力于师生相互解释、共同体验、合理交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师生交往的特点表现在教师主导性、心理相融性、榜样示范性、民主平等性、严爱相济性、教学相长性、长期动态性和全方位交往性八个方面。提出了师生交往的动态的多向网络模式,并从师生交往境界、认识基础、隐性交往、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期待效应诸方面分析了师生交往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实现师生交往。这种师生交往具有主体性、平等性、整体性和互惠性的特征。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尚存在缺少平等民主氛围、多以单向交往为主、师生交往的不均衡性以及师生交往内容和方式不够科学等困境。为此,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树立和谐的师生交往课堂观;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实现师生在民主和平等中对话;提升师生交往意识,实现师生主体双向交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师生交往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儿童深刻丰富的内在体验是其生命成长的条件和动力。体验的形成和发生是在特定的教育空间进行的,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命建构的内在精神空间。体验的活动性,需要有效度的物理空间;体验的教育性,需要有温度的交往空间;体验的成长性,需要有向度的文化空间。儿童积极的体验空间建构需要体现:建构简化的社会空间,增强体验的深刻性;建构优化的交往空间,增强体验的灵动性;建构美化的文化空间,增强体验的成长性。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教学在追求动态、直观、快速、高效的过程中,其硬件设备(部分)代替教师,异化了交往的人性特征;其课件制作的不规范和粗糙性拆除了师生思想会合平台,异化了交往过程;其教学任务和程序的既定性增强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而淹没了目的性价值,异化了交往目标。要回归到师生正常的交往状态,多媒体教学中应正确处理主体与辅助手段、课件形式与内容、目标与过程几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教学中的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通过网络这一中介而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交互的内容上看,它包括交往主体(师生、生生)间关于知识、态度和情感的交流;从时间上看,它包括实时的和非实时的交互。它具有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交往是发生在教育中的师生、生生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更包含着对对方心理状态的体验与移情。教育交往必须建立在交往者主体性、生成性、交互性、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能给教育以真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本质观极富人学意义。在教育本质内涵上,他从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交往活动,生存交往构成了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交往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灵魂觉醒的活动,教育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的著名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模式:主体—客体—主体,彰显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特征:人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从人学角度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动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内就公共问题与他人展开交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活动,它指向人的卓越发展。大学的师生交往有着强烈的行动意蕴,行动是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核心特征。现实中由于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师生交往的生命意识淡薄;“他者”关怀缺位,导致师生无法走向“视域融合”;交往形式单一,导致师生交往中的言说力量薄弱;公共领域模糊,导致师生交往的公共性衰微;同质化倾向,导致师生交往的独特性丧失。需要弘扬价值理性,唤醒师生交往的生命意识;超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交往,走向“他者性”交往;构建多元对话平台,增强师生交往中的言说力量;在互动中共筑公共领域,提高师生交往的公共性;积极思考和探究,彰显师生交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