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胜利浅海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油水井作业特别是大修打捞作业工作量也逐渐增多,本文结合海上生产井特点,以普通落物打捞和防砂管柱打捞为例,对油水井打捞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同时对打捞技术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苏丹螺杆泵井和抽油机井在生产时经常出现抽油杆落井等复杂井下事故。抽油杆打捞一直是个技术难题,通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套打捞抽油杆的经验技术,经FH-2、FN-69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为同类事故井提供了施工依据。  相似文献   

3.
田世齐 《内江科技》2014,(3):77+60-77,60
乾安采油厂投入的油水井总数已累计达3811口,大多数井已相近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投产时间的延长和作业次数的增加,井况变差,小修打捞作业井和待大修的井逐年增多。怎样提高小修打捞的成功率,降低大修井的发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提高修井工具的可靠性、有效性、适用性,尽可能实现一次打捞成功,成为我们工作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采用各种型号封隔器对产水油井的高产水层段进行卡封,从而达到降低油井含水,增加产油量,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但由于砂卡、套变、落物卡以及封隔器自身原因,有时会造成抽油管柱被卡,从而造成停产事故,对于这些井需进行解卡打捞施工。本文就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打捞作业进行了分析,其独特的打捞思路和成功应用对今后油水井作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处理类似事故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反相乳化井降粘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华 《内江科技》2007,28(7):125-125
稠油热采中出现W/O型稠油,使得稠油的粘度增大,开采变得更加困难.利用化学荆来改变乳状液的类型,使W/O的稠油转变为O/W的乳状液,是降低稠油粘度的重要方法.通过降粘剂在稠油中的分散、乳化等作用,与稠油发生乳化,将w/o型乳状液转变为o/w型乳状液,达到乳化反转降粘的目的,可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延长蒸汽吞吐周期,提高稠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6.
苏军荣 《内江科技》2011,32(2):101-102,105
本文根据史127-平1井完井条件、储层情况、改造要求研究出限流压裂是该井最合适的分段压裂工艺。结合该井改造的要求,优化了射孔方案、压裂液技术以及该井的压裂施工方案参数;现场施工以及压后裂缝参数分析证明对该井压裂技术研究和参数设计是合理的;压后获产能15吨/天,是一般直井压后的2~3倍。该井压裂的技术研究和成功实施为同类油藏水平井压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南气田酸性气藏在生产过程中腐蚀严重,严重威胁着人员和环境的安全,给完井投产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描述了建南酸性气藏的地质状况、开发情况,分析了建南酸性气藏完井投产技术难点,介绍了建南酸性气藏在完井井身结构、完井井口、油管、增产措施、排水等方面的技术实践,以及油管、井下工具钢材、橡胶密封件等防腐材料,完井生产工艺管柱,配套工具气井用封隔器和井下安全阀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堡5—4井是冀东油田海上的一口重点预探井,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南堡5—4断鼻高部位,钻探目的为:预探南堡5号构造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及奥陶系地层的含油气情况。本井由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施工,设计井深5700米,三开12^1/4″井眼下9^5/8″技套设计完钻4421米,套管下深4418.4米,四开9^1/2″井眼下7″尾管设计完钻井深5492米,实际完钻井深5359米,套管下深5352.5米,是我公司海上同类型井身结构中最深的井,完深和各层套管下深均创我公司之最。  相似文献   

9.
陈晓源  张蕾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8):169-170,174
建南地区复杂结构井钻井过程中常出现易垮塌、易喷、易漏等问题,上部大井眼井段采用常规泥浆钻井技术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且极易发生井下复杂事故,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通过优选钻井技术在建南地区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建井周期。  相似文献   

10.
连续油管是一种缠绕在大滚筒上,可连续下入或起出油井的一整根无螺纹连接的长油管。同常规油管作业具有减少地层伤害、作业安全可靠、节省作业时间等诸多优点。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用来对垂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井段进行酸洗或定点注酸作业。其主要优点有:减少在作业过程中附加的地层伤害;连续油管可以带压下井内,避免采用压井液所产生的油层伤害;采用连续油管可进行过油管作业,不需起出生产管柱,避免油层与环空井液接触;由于作业过程中不需设置封隔器及起出管柱,因此,可以消除起下作业时对井口及井下压力密封所产生的损害;消除了管壁杂质或其它不可溶岩屑通过生产管柱或作业管柱进入完井井段,避免了完井管柱与酸液接触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腐蚀,减少了溶解垢物及铁锈替置到地层的几率。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尤其是在不了解生产管柱状况的情况下,也能用连续油管进行酸化作业。州62-平61井是大庆油田的一口水平井生产井,该井采用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的特点及原理,并介绍了连续油管在大庆州62-平61井酸化施工情况及实施步骤,分析了连续油管酸化效果,说明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受污染油层解堵增产工艺。  相似文献   

11.
邓杰  黄志刚 《科技风》2012,(18):135
ZG21-8井是马来西亚云顶公司继2009年投资ZG32、ZG7-8STD两口井的基础上,今年在该井区重点投资的一口滚动评价井,目的为了揭示这一区块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和冶里-亮甲山组缝洞型储层油藏发育情况。完钻井深4180m,二开穿越中生界底层3128m时发生严重油水侵,在处理过程中又发生井漏,井下情况十分复杂。三开进入古潜山裂缝发育较多的奥陶系,通过采取优选抗高温高压水泥浆体系、新型隔离液体系,合理设计入井管柱结构,采用封隔式尾管悬挂固井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井漏、憋泵、顶替效率低、施工压力高、油气上窜等问题。固井施工顺利,测井解释固井质量优质,为同类复杂地层、小间隙固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及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平井施工难度也在增大。通59-平1井是一口定向点浅、位垂比大的水平井。通59-平l井的顺利完工为该类井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创出了我公司同类型井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PDC钻头在定向井成功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机械转速,但由于PDC钻头在结构与钻进参数上的特殊性,造成了定向井中井眼轨迹控制方面上的难度;牙轮钻头恰恰相反,虽然在轨迹控制上更容易,但是其机械钻速却不能与PDC钻头同日而语。营6-平12井根据牙轮、PDC钻头的不同特点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灵活配合使用,加之技术保证措施正确,各方面配合密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套管内打捞抽油杆是一项复杂工艺,尤其对于油杆与防偏磨节箍、油管混合在一起,多鱼头的情况更是复杂,国内以往曾有油井因此导致报废。S19-59井在打捞过程中,针对油杆重叠、交叉、严重扭曲变形,且鱼头压实成弹簧状的情况,先后应用套铣打捞一体化、铅印落实鱼头、小冲管内冲、震击活动解卡、强磁清理鱼头等一系列技术,捞出全部井下落物。该井的成功打捞,对今后处理类似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膨胀管技术是国际上一套成熟的先进技术,由于它涉及到材料学、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管材的性能要求极高,在国内发展得很慢,只有个别公司在进行试验,还没有达到推广使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泌浅95-平1井是河南油田一口新庄区块超浅层水平(试验)井,设计井深398m、垂深167.2m、水平位移274.12m、位垂比1.64,完钻井深398m、垂深171.32m、水平位移282.42m、最大井斜94.16°、位垂比1.65。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河南油田水平井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同类型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井-地电位成像技术”,测量油气水在储层渗流过程中的电位差异,进行电位数据反演成像,给出地下储层的剩余油分布趋势,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8.
<正>G N 1 3 1-2井组1992年9月转注,近年来含水逐年攀升,前两轮调剖效果比较明显,但目前已逐渐失效,为继续缓解层间注采矛盾,决定对该井组实行第三轮调剖。本文通过剖析井组开发矛盾,着重从第三轮调剖效果评价入手,指导下步调剖工  相似文献   

19.
充气泥浆钻井技术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国内近些年在大庆、华北、长庆、四川等油气田也进行了推广应用。该技术可有效解决钻进过程中出现的地层漏失问题,并能提高机械钻速,缩短建井周期。靖平51-13井在钻进至延长组地层时出现恶性漏失,传统堵漏方法效果很不明显。应用充气泥浆后完成1070米进尺,达到二开设计井深并顺利固井。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钻井过程中井漏,减少对低压、低渗油气藏的伤害,研究了适用于七个泉等油田地层特点的微泡(可循环)钻井液体系。该技术对于地层压力系数在0.6~0.8,岩性多为砂质泥岩、细砂岩、砾石的七个泉等低压、低渗油田,有效的解决了由于钻井液密度对裸眼井段所产生的压力超过其破裂压力很容易引起的严重井漏问题。提高了该地区的钻井速度,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通过在七4-13井成功应用微泡(可循环)钻井液技术,为该技术能够在该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