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登临诗作为唐诗众多题材类型的一种,在有唐一代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产生原因看,自然环境、原始意义、节日习俗、应制诗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思想情感层面看,抒发了对宇宙鸿蒙对大自然的热爱探索之情、思今怀古之情、思乡怀人之情、伤时忧国的爱国之情、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从审美价值看,凸显了其想象美、夸饰美、意境美、含蓄美、悲凉美、感伤美等艺术特点;从文学嬗变史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代登临诗、登临词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论述了关于现代电影过场戏创作艺术的三个问题:一、揭示促使人物形成某种性格的基因,展示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契机;二、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插入手法,必要时可对大段的插入进行浓缩或分切;三、充分发挥过场戏作用于矛盾冲突、人物塑造、情节变化等多项式的叙述功能。并从整体构思的视角阐述了过场戏同电影剧作其它场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在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中,尽管受到种种压抑,仍有众多的杰出女性,以“小荷才露”的态势,以“不平则鸣”的心声,以“兼善各体”的新意,或诗或文,或散曲或弹调,创作出许多脍灸人口的作品。其创作,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有着丰润的审美价值和极高的艺术张力。在《中国文学史》中她们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回眸上一个世纪之交,一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本主要研究王国维“古雅”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旨在突出王氏美学理论的思辩性、现代性特征,为建设中的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学生审美体验的不断丰富,音乐品鉴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审美教育的指导性作用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审美教育已经在钢琴教学中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这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兴观群怨"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美学思想。该理论揭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在艺术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借此也可阐述首饰艺术的社会功能,即分别以兴、观、群、怨喻指首饰艺术的感发作用、认识功能、交流功能以及社会批判功能。在首饰设计与工艺已被提升至艺术高度的今天,灵活运用"兴观群怨"这一东方的、高度概括的美学理论对首饰艺术加以分析,既有利于艺术工作者提高首饰创作的审美高度,也有利于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首饰艺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妙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学艺术中富于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妙在文化、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星辰意象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它的存在丰富了唐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视角,对唐诗创作的审美塑造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人既观星、占星又赋于星宿以特殊象征意义等。诗人将星意象引入诗歌创作这一现象及相关的内容,可以按照政治思想与态度,仕途失意与命运嗟叹,爱情、友情、亲情及授时、分野的角度分为四类。唐诗创作中星辰意象的引入对诗歌审美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一涵 《文教资料》2011,(22):103-104
艺术丰富多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世界也正因为艺术的存在而拥有值得人们去探索的无限魅力。作者选取两种不同的时期和两种不同地域的艺术审美,来阐述对艺术审美理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理论审美意象创作的一种高度概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化创造应对本国化有深入的了解,青年油画创作要不断地训练创造性的想象,为创造能够体现先进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创造的中国油画艺术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唐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后人所传诵。在诗学理论上,他提倡“健笔凌云”的诗风,主张“清词丽句”,并以此和为个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借鉴标准,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豪放飘逸的诗风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色,他豪放飘逸诗风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思想内核和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4.
岁时诗是唐诗中非常特殊的流品。唐代丰富多彩的岁时生活,是民众精神的聚焦和民众愿望的表达,也是诗人成长的文化土壤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泉源。唐代岁时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岁时诗的发达。高度发达的岁时诗,是诗人积极参与岁时生活的结果,也是岁时文化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5.
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唐诗教育应首先将唐诗还原到艺术的领域,将儿童唐诗教育还原为综合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人应特别重视诗歌中对立因素间的“互旋”.在唐诗的言之层面,引导儿童“观诵”中的自然默会;在唐诗的象之层面,培养儿童“味象”中的反常思维;在唐诗的意之层面,重视儿童在“会意”中的引而不发,由此熏陶孩子“反思”的能力,养护孩子“联通”的灵性.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杜鹃一词有多种内涵,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并没有“杜鹃啼血”之义,二者性质有异,一为古蜀神话传说,一为自然现象。李贺“杜鹃口血”也不含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唐后摹音之义。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唐代妇女实际生活的写照,本文拟选择贫妇、商妇、后妃宫女、征妇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形象进行阐释,从社会政治及经济背景角度分析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深化我们对唐代女性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崇尚功名、追求建功立业以及昂扬奋发的执着热切的兼济意识与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唐诗或以慷慨报国、昂奋热情的豪迈见长,或以痛斥时弊、无所畏惧的批判称。考察这种精神的内核,则是由时代的雄强、儒侠思想的相互渗透共同建构的积极入世、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必然呈现出苍茫壮阔、刚健雄浑的境界,从而形成唐诗最具个性色彩的阳刚美。  相似文献   

19.
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唐诗的兴盛与传播环境密切相关。官僚文人集团构成传播的核心,宫廷皇族集团为唐诗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普通民众集团创造了广阔的人文社会环境,三者又共同构成了唐诗的传播大环境。以环境为切点,从唐代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唐诗的传播状况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