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麦收时节,中州大地骄阳似火、新华社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高级记者周原,又一次来到豫东兰考。踏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对穆青一行来说,兰考是一块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这里今天再也看不到肆虐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海,纵横交错的林带和一簇簇新砖房。24年前的冬天,穆青、冯健、周原在豫东  相似文献   

2.
玫瑰花飘香的一个夜晚,我们两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怀着仰慕和敬畏的心情叩响了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的家门。作为新闻战线的新兵,我们迫切地想得到这位老前辈的指点和教诲。“就当和一个老记者聊天吧”,穆老和蔼的一句话消除了我俩的拘束和紧张。象小学生一样,我们向他倾诉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和问题。穆老耐心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开心地笑起来。接着,他亲切地谈起数十年新闻生涯中的切身感受。我们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深远的天地,看到了一个坚毅而勤奋的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建设和变革中的农村,在世界各地不懈地奔波、采撷、耕耘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三昧》2008,(1):29-29
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穆青辞世,中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耀眼的巨星.3天以后,大型画册<穆青摄影>从深圳空运到北京,封面照片是壮观的川西北四姑娘雪山.为了拍摄这张雪山照片,这位81岁的老人勇敢地翻越了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遗憾的是,他永远没有可能看到这本凝聚自己心血的画册.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新闻宣传战线正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使广大读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思考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本刊特刊发一组悼念穆青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5.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穆青是中国新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这颗星陨落了,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大损失。挥泪送别一代名记者、一代新闻宗师,缅怀他半个多世纪中做出的光辉业绩和卓越贡献,人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很重。在人民心里,他不仅是不朽的,而且是常青的。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我到光明日报社之前,在新华社工作了28年,其中在河南工作了18年。穆青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他把老家河南作为调研采访基地,每年回去一次;在同他的多次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他的政治家风范和高贵品格,感受他与人民群众真正…  相似文献   

7.
穆青是中国新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这颗星陨落了,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大损失。挥泪送别一代名记者、一代新闻宗师,缅怀他半个多世纪中做出的光辉业绩和卓越贡献,人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很重。在人民心里,他不仅是不朽的,而且是常青的!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我到光明日报之前,在新华社工作28年,穆青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他把老家河南作为调研采访基地,每年回去一次;在同他的多次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他的政治家风范和高贵品格,感受他与人民群众真正的血肉联系。在河南流传着穆…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12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在安排课程时,考虑到知名老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正在外地采访、考察,没有请他同学员见面。没想到学员对此反应十分强烈,纷纷要求见见穆青。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我们江宁县广播站的播音,象幼儿学步,留下了一串左歪右斜的脚印之后才开始迈出稳健踏实的步子。这是因为我们建立了播音员生活联系点。生活,给了我们营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是个肩负重任的官员;作为许多著名新闻作品的作者,他又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如何长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还有,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他与一位想成为名记者的小姑娘的这篇对话,您或许会更理解他。  相似文献   

11.
12.
读《跨世纪的创业》(《人民日报》1997年5月15日),一股强劲的现代科技农业、市场农业的新世纪的春风扑面而来.穆青、冯健充满激情地描绘出的豫中农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实践与惊人创造,使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奔腾澎湃的农村改革势头,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生机勃发的创造精神与21世纪中国农业实现集约化、持续化、高效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1996年8月,为迎接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王天林约我合作章,我才有机会比较集中地采访了穆青。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代新闻界,穆青是一位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拜读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望和拳拳教导.尤其在记者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6.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17.
中顾委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身着银灰色中山装,宽阔的前额上布满了皱纹,清癯而精神。他的背后,是一排色彩各异、琳琅满目的书柜;面前的办公桌上,摊开一份掀过几页的材料,放着刚刚送达的《海湾战争快讯》。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他平缓的话语,似甘冽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18.
穆青先生德高望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盛誉。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风帆起珠江》……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与穆青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穆青和他的作品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人。他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他的“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他的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005年lO月。在穆青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召开了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本刊特刊发周胜林先生和朱清河先生的两篇文章。以表达对穆青先生的崇敬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红旗渠畔,情与流水长1996年的9月20日,我们从辉县向北穿过太行山到林州,一路旧地重游感慨万千。1972年初冬,我在红旗渠畔采访了半个月,从北面的总干渠走到最南的支渠毛渠。总干渠缠绕在太行山侧的逶迤气势,青年洞的雄奇险峻,曙光洞穿山的神秘,桃园渡槽凌空飞架的雄姿,群英汇流的大气磅礴,都令人荡气回肠。后来我从穆青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原来是周总理严厉批评了河南军管的负责人否定红旗渠的错误,质问他:“你说‘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周总理亲自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于是各家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0.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