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义务论”,以“绝对命令”作为行为原则;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功利论”,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行为原则;德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实践论”,以“实践智慧”作为行为原则。我们从德性主义的视域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在德性主义视域下的道德追求应该是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即实践智慧,表现为“中道”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进化分为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生物进化是社会进化的基础,社会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延伸和补充。道德的自然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生物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道德的社会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社会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在实现自然属性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道德的自然属性就没有道德的社会属性。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对道德的自然属性的补充和超越。道德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属性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4.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哲学以“善如何可能”为其题中之义,从终极的层面看,道德所指向的善,总是落实于人自身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善如何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存在的完善何以可能。人的存在本身包含多重面向,从外在行为,到内在的德性,从主体间的交往,到自我的实现,从普遍的社会秩序,到广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完善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出发点,道德所指出的善在个体之维表现为通过潜能的多方面实现而“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走向真实具体的存在,在社会之维则表现为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必要的历史前提,并使社会本身达到健全的形态,作为存在的两重面向,二者本质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创者。自然状态理论是霍布斯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一方面,自然状态上承霍布斯的自然哲学下启政治理论,是其庞大哲学架构的中坚一环。另一方面,对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解释还存在诸多的误解与争议。自然状态发自霍布斯对日常生活中人性的观察,进而悬置共同权力后所进行的哲学推演。自然状态下的人并非“原始人”而是沉浸于物质享受的社会人。自然状态的基本特征在于自由与战争。而战争的原因表面上是共同权力的缺失,实然归咎于秩序掩盖下的骄纵人性。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角度出发,指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利己的逻辑起点引出利他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人人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秩序。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经济人是具有道德意识的社会人,“利己”与“利他”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人。在从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推进过程中,其正义观构成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内核。正义不仅是个人必备的品质,也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促使各种美德相互包容、和谐共存,使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处于合宜状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位分离导致高考后离婚率激增的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婚姻面临着离婚率逐年攀升的趋势,并涌现出一个新的问题:每年高考后离婚率激增。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个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运用有关生态位交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离等生态位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高考后离婚率激增的这种“自然而然”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绝对”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它的外在表现“绝对命令”是康德无可批判的真理产物,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康德的道德哲学,绝对命令产生的绝对道德同样无可批判。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社会意识背景之下,加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如果能从其本体论角度引中出一条普世的道德规律,对于加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道德行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行为?“行为”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能动的、自觉的活动.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即使是人的非本质方面的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所以对人类行为的认识,要从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也就是说,人类行为受意识支配,是意识的  相似文献   

12.
1993年版之前和2003年版之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道德之“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控制自然到亲近、保护自然;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从个人依附于国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到具有世界眼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尊重个人利益,提倡竞争与合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上,从依从和奉献他人到强调入与人的平等;在个体自身上,从忽视个体到引导个体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总体来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在从“社会本位”向个体与社会并重转变.在变迁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变,即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道德与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哲学认为,道德是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从此理论出发,传统德育强调在德育中用现成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约束和限制,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以当代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的观点与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来看,这种理论是片面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德育必须实现由重限制到重发展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将人性观作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言下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他对道德的描绘彰显了对德性的塑造和对至善的追求。但他道德哲学中所持有的理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立场,使其陷入不可避免的困境。该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想的困境,在当代世界道德哲学领域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困境解决的可能路径。该研究以现代价值为导向,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范式,旨在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树立不倒的道德秩序以及为人类个体德性提供具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指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性别与社会控制的视角,考察了古希腊人对污染,尤其是女性污染问题的认识和相关净化仪式。古希腊人把一些混乱的情况、事情或人视为是“污染的”,并把它们看成不洁净的和危险的东西。他们认为,出生、死亡、谋杀、女人的经血、怀孕和性交等都具有污染性。这种污染会传染,必须举行净化仪式,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女性与生育、死亡等生理现象的密切关系,使其具有污染性或者最容易成为被污染的对象。古希腊人普遍持有的神话思维方式和歧视女性的妇女观使他们对污染,尤其是女性污染持有恐惧而焦虑的态度,促使城邦采取措施管束女性在生育、丧葬、性生活等方面的行为方式。这些观念和措施体现了古希腊城邦对女性道德与越界行为的控制,充分反映了古希腊城邦男权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吗?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学前儿童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学前儿童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再从道德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道德哲学认为,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如果一种行为是不情愿地产生的,那…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是对历史的“前政治状态”和哲学的“非政治状态”的集中的概括,自然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私人理性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任其作为的结果。权力与秩序是霍布斯公民思想的主题。权利被霍布斯放在秩序前提的位置从而获得对于秩序的优先性。霍布斯所强调的服从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者)保护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对契约制度的服从。中国当前也与霍布斯所处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如何使人们能够以公民的角色进入现代社会,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霍布斯的公民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对古希腊知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做了简单阐明,论述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使命:在希腊思想从认识自然万物到认识社会人生的转向中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通过对“知识即美德”的解读,在试图为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和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比较了那同一时期中国伦理道德也面临的从自然风俗习惯向社会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评价的尺度看,承认“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伦理,相对于不承认“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伦理,应该是一种进步。根据道德哲学,我们可以把道德行为分为“正当、不当、应当”三个层次。道德原则,既包括对违反基本道德准则“不当”行为的否定,也包括对合于基本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的肯定,又包括对指向理想道德标准“应当”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