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图书行业已体现出高度明显的融合出版趋势,该趋势之下不仅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图书内容生产、呈现方式以及传播模式的转变,而且图书出版社的传统图书编辑亦需要深度适应融合出版背景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转型策略以迎合产业发展。本文站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探索传统图书编辑转型策略,在对图书融合出版背景进行分析后,探索融合出版趋势下图书编辑的能力要求,并对融合出版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转型策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传统图书编辑匹配图书行业环境、实现个人能力全面提升,从而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公众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兴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图书出版的发展陷于瓶颈。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介绍了作者所在出版社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规模有限的传统图书出版社如何实现“互联网+”,并坚持“内容为王”,走出一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速的技术革新,对出版行业的渗透融合不断深入。传统出版行业图书选题策划与内容生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碰撞冲击下产生新的火花,创造出备受瞩目的新成绩,开辟了书籍内容生产新模式,引导图书选题策划与内容生产迈向新台阶。但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也让图书选题策划与内容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挑战。基于AI与出版融合发展的必然性,讨论当前AI应用于图书选题策划与内容生产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发展趋势探讨相关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编校受到融合出版在内容与发行等多方面冲击。本文研究立足于融合出版背景,对图书编校差错提出多角度防范措施。包括提高编辑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编校内容;立足融合出版现状进行图书编校;严格检查编校流程以减少差错;完善图书校对部门对应职能几个方面。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提出图书编校差错防范措施,有利于传统出版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发展,完善出版内容,提高图书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迭及广泛应用,促使众多行业形态在结合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其中便包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英语图书出版领域。鉴于此,本文以"英语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智能与其内容制作、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环节的融合应用,并提出有利于人工智能与英语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的策略,即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助力图书选题策划、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图书编辑加工流程、培养智能技术复合出版从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余原 《出版广角》2022,(10):67-72
在国家对融合出版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传统音乐图书出版企业结合传统音乐图书的特质,尝试将纸质图书出版与融合出版新业态相结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以实现文本出版内容价值的增值与服务的延伸为目标,主动构建互动式、主题式、场景式的新型服务模式。文章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开展的合作为例,分析中央音乐...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今科技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发展趋势,各行各业加强对先进科技的深入研究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值得出版人深入思考如何能够将其与图书出版工作相融合。在这个新技术与传统行业不断渐趋融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巧妙地运用人工智能的先进化、系统化、科技化、完善化,对图书出版的各个流程进行细致的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8.
王涛 《出版广角》2021,(3):58-60
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内容和图书营销的影响,揭示图书营销渠道从传统的线下销售为主到与线上销售二分天下,图书内容呈现形式从传统的纸质内容载体到以终端设备为阅读载体的多媒体形式,以及编辑与营销人员对图书整体信息了解不均衡等局面,并提出了出版融合发展下图书营销人员工作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与出版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图书出版机构逐步走上了特色转型之路.中信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传统资源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石,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建立连接人与图书新模式.文章以中信出版社转型为切入点,探究中信出版社的转型模式,反思其在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传统出版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化在图书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图书内容制作、图书编辑加工、图书发行等,论述了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业务全流程中的融合应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可行的人工智能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建议,主要包括利用数据挖掘加强图书选题策划、优化人工智能图书编辑加工流程、强化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智能技术复合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实现人工智能和图书出版的高效融合,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赋予图书出版工作全新的生命力,充分彰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出版业逐渐与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联系在一起。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获得信息,并使消费者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超时空性、内容海量性等特点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者,应在压力中寻求图书出版业的出路,变新媒体的冲击为动力,在探索中找到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传统图书出版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巨大冲击,如何生存发展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传统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和现状,提出了传统图书出版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对手和战友的关系,提出了解决传统图书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之路——做专业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以传统出版为点,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统出版业:焦虑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业与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传统图书出版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依据媒介与图书出版的互动关系,探讨图书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牛松 《出版参考》2018,(6):49-51
面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专业科技出版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融合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选择执业考试板块图书为突破口,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线和建工社微课程为平台,将优质内容资源与先进传播技术相结合,进行了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为我们做好传统出版与包括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自出版等在内的新兴出版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考基点。推动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作响中国出版品牌,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从“抓好五个创新”上去加以推进和落实。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地质出版社大众出版为例,分析其在科技出版融合发展中从理念、理论到实践中所作的探索.地质出版社以地学科普为出版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容核心,打造一书、一课、一平台、一小镇、一文旅的产品结构,在实践中走出了内容和技术并重的出版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白阁 《出版广角》2017,(20):50-52
自媒体平台带动了自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下,自媒体出版市场异彩纷呈.与传统图书出版模式相比,自媒体出版在内容生产上更加灵活,阅读受众更加精准,传播更快、更广.虽然自媒体出版热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了竞争压力,但作为出版主体的出版社,应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速与自媒体平台融合,加快推进改革转型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融合出版已经成了出版界一个持久的公共话题。从理论上说,传统出版单位的融合出版转型应该自然聚焦于专业精品内容的数字开发、营销、销售上,但鉴于自身能力,我们难以一步直接实现极致的、丰满的数字化出版,必须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融合出版”(基于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多元形态的出版新生态)路径。教辅图书是传统媒体的重要分支,将新媒体技术和新兴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辅图书出版的实践中,是教辅图书融合出版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比传统出版编校流程与协同编辑流程,从编辑的视角讨论了图书出版过程中协同编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协同编辑工作模式的发展预期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尽管协同编辑工作模式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尚存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下,协同编辑工作模式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