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世间万般变化皆与媒介的参与息息相关,媒介的影响已全方位渗透到当前社会之中。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革新与发展,共情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心理过程,亦日渐受到媒介逻辑的深刻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媒介共情相关的中英文研究,描绘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学科背景、热点议题、方法选择、概念框架、实践应用等主要特征。并基于可供性视角,重点分析、比较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情研究的变化与异同,呈现出以媒介为中介的人际共情和人机共情的双重发展态势,反映出媒介技术与媒介逻辑对人类传播的深刻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知识脉络及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荣庭  尤丽娜  李珮 《出版广角》2023,(7):16-21+27
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检视VRM与数字出版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论潜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生态中“生产—社交—移动”分析路径,提出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应在生产可供性上积极扩展和繁荣内容生态,在社交可供性上形成社交化内容生态,在移动可供性上通过优化终端体验构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成的场景生态,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婷 《出版科学》2023,(3):85-93
叙事与空间的强链接要求人们对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空间予以更多关注。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论,围绕故事场景、故事空间、故事世界三个层面探讨虚拟现实媒介在叙事空间构筑上的可供性:首先,故事场景使得用户沉浸其中,达到身心双重在场的深度卷入状态;其次,故事空间在用户的探索与互动中生成,为用户的具体实践所形塑;再次,对故事世界的建构需要用户主动发掘、解码、组合信息,并产生连贯、整体的理解,其中用户的身体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5G看似关乎传播速度,本质上变革的却是互联网的入口逻辑.手握5G船票的广电媒体如何用好5G、AI等新媒体技术,提前布局物联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阶段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媒介可供性理论探讨了新技术如何通过提升生产可供性水平重新定义影像、社交可供性改变观看体验、移动可供性突破在场之维,提出以新电视概念重回客...  相似文献   

6.
黄淼  黄佩 《编辑之友》2021,(9):47-53
短视频电商在近几年井喷式发展,虽已获得官方认可和政策支持,但行业发展上升期仍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虚假宣传、流量造假、市场权力过度集中等.短视频电商所处的媒介环境是集视听媒介、社交网络和精准传播为一体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这种新型网络空间在传播形态上与以往各类媒介均有不同.短视频电商在经历爆红与严管之后,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而短视频社交平台之内的商业竞争也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应以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分析作为基础,一方面解析作为一种热点现象的短视频电商何以爆发,另一方面反思作为一种新媒介环境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如何形塑线上实践活动.基于媒介可供性分析,文章认为短视频电商不仅是一种新媒介现象,更是线上线下不断交融的媒介情境中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归一化的社会实践,而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情境,使这种社会实践的特殊性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7.
媒介“社交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介融入日常生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以豆瓣APP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用户与技术及用户间的互动,进而研究平台如何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豆瓣APP拓展了用户内容感知的方式,增强了其对平台的依赖,并通过圈层化交往实现了对用户的情感动员。  相似文献   

8.
师晓晖  张文东 《传媒》2021,(21):52-54
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近年来受到官方与民间传播者的共同青睐,其以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内容和充满特色的个人标签,拓展了短视频的外延,吸引了大批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本文从共情、赋权、互动这三个角度分析Vlog的传播特征,并通过对Vlog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提出未来Vlog的传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梁锋 《新闻前哨》2021,(5):16-17
本文在对媒介形象与共情传播相关概念以及当下建构媒介形象面临的挑战论述基础上,探讨了媒介形象传播中共情传播的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技术赋能之下数字阅读平台的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通过审视数字阅读平台中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的设计实践,具化了“文字—盘活内容生产”“圈层—增强情感体验”“场景—实现随需遂意”三组情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内容传播池、延伸互动仪式链、建构数字生态圈三条数字阅读平台数智化纵深发展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坚 《中国编辑》2023,(4):54-58+63
媒介可供性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的主客体二分法,在对媒介演进的研究中,将技术、行动者主体和环境等的相互关系纳入研究视野,还原了技术这一媒介进化主要推动力的生态意涵。当下,出版知识服务面临着诸多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态化体系构建的缺失。文章基于媒介可供性生态意蕴的分析,论述了出版知识服务的本质是生态构建,分析了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容生态体系、传播生态体系以及多元主体的协同等方面指出其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2.
常立瑛 《东南传播》2023,(7):119-12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非交流增多带动了人口流动。非洲媳妇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嫁到中国农村,作为个体的Rose在短视频展演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呈现出亲社会性的积极融入形象,据此进行系列反表征建构,抵抗解构中介化的非洲印象,形塑着新的非洲表征。视频内容引起粉丝共情互动,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天下无外的跨文化对话心理路径。在短视频社交媒介平台上,个体影响力建构群体表征,与粉丝评论形成动态的影响与互动,共同形塑和影响着社会大众对非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聚焦女性为主的“她综艺”迅速席卷各大平台。“她综艺”爆红的背后,离不开节目优质且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内容,但目前学界对“她综艺”的共情传播研究并不完善,因此本文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探讨“她综艺”的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5.
燕道成  蒋青桃 《现代传播》2023,(12):127-136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在平台垄断下历经了数据生产资料化、数据商品化和数据资本化的形态变化,平台与用户围绕数据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可供性来看,平台通过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以及可接入性横向连接终端用户、纵向拓展平台边界,最终形成数据垄断。用户则采取规避策略、寻求法律援助以对抗平台。在传播学可供性研究中,可供性往往被化约为技术的功能属性,因而难以逃离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基于吉布森的“关系”语境,可供性实际上是一种自为的、人与技术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人与技术彼此构成实质性的、可持续的影响。当出现数据垄断、用户反抗平台数据垄断这一互动情境,作为互动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在未来可能表现为可删除、可隐身和可共享,进而构成媒介可供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迭代升级给予媒介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并在社会互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基于媒介可供性审视有声出版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回答有声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参照。从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有声出版平台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路径,指出有声出版平台转型升维需要在物质层面完善智能生态、强化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社交层面深化情感凝聚、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移动层面加强场景融合,引领移动音频新“声”态,进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内容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视野,在梳理总结元宇宙媒介特征的基础上,透过虚拟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组成的主客体立体互动结构,详尽审视了元宇宙对纪录片主客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宇宙集体虚拟共享空间提供了一种融主观现实(subjective reality)和互为主体现实(intersubjective reality)于一体的虚拟现实,为纪录片编导创造了全新的实践田野和表现对象,编导创作思维在新媒介环境下表现出由物质性索引向精神性索引的转变趋势;2.元宇宙中摄影镜头虚拟化标志着工具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提升和功能集成性(integrability)的显现,编导和观众借由虚拟拍摄技术(virtual shooting)带来的图像动画化呈现进入一个被称之为信息美学(info-aesthetics)的空间;3.纪录片观众主体性在元宇宙空间内得到进一步扩容,具体表现为反身性(reflexivity)思维的拓展和身份多元化的可能,观众与编导的关系在深度虚拟互动中实现再次重构。此外,本文还在元宇宙语境下就纪录片的真实性迷思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自建传播平台成为当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一大实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媒介可供性”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界后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评价和考察新媒介方面具有极大的解释力。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人民视频”网站及客户端平台的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主流媒体在传播平台建构中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内容、平台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反思,以期为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