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很多媒介都在积极探索融合的变革之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为形态传统、单一的媒介提供了变革的利器,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能力,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媒体的出现对专业媒体的新闻发展之路提出了考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成果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大数据技术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最为深远也尤为重要,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新闻媒体应基于数据时代大数据传播的关键特征,分析大数据技术对深度新闻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图片新闻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发展迅速,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各种形态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凭什么赢得读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仍存在血腥恐怖、过分渲染等许多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数字媒体带入到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最初,数字媒体只被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或互联网行业,但随着数字媒体功能的逐渐丰富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日益进步,数字媒体的应用面越来越广阔,更是对新闻制作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有利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数字媒体的视阈下,围绕着新闻制作与新闻传播两方面内容开展分析,探讨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有效提升新闻信息的呈现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信息获取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 从新经济说起…… 去年,新经济几乎成了整个IT界风靡的话题,所以笔者一上来也附庸风雅,谈一谈对新经济这一概念的个人感受。它真的很象一瓶质量上乘的啤酒。当新经济是全球的宠儿时,所有的人都不断地摇晃它,期望一夜间从中摇出满地的黄金,结果摇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泡沫……而当人们发现新经济有这样多的泡沫时,它一夜之间又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魔瓶,以至于恨不得将泡沫连同啤酒一同倒掉…于是有了纳斯达克上中国概念股的尴尬,有了“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与新经济一样被大家翻来覆去炒作的还有一个词是“互联网”,而对它的诠释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PC机供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传播能力,体现公信力,反映引导力,决定影响力,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要求,认真研究决定和影响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各种要素,遵循改革方向,把握时代要求,坚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构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传播能力体系,探索提升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2):67-69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摄影由"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字复制时代。数字影像时代,图像成为一种带有"社会意义"的结构性符码,是一种相似的表征,不是"复制",而是转换,使影像传播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人类通向未来开辟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昆 《新闻大学》2007,3(2):30-35
新闻传播史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完整、混沌的系统结构。要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对这一混沌的整体进行解析。合理的解析是将其细分为三个层次或子系统: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它们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其中,新闻传播事业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新闻传播制度则相对地比较滞后,具有一定的持久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新闻传播观念虽然是主体对于新闻传播实践的能动的反映,但是科学的观念能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设计的指南。要解构披着历史外衣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必须建构起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和新闻传播观念彼此交融的统一的三维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9.
数字传播技术诞生以来,不仅催生了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推动了媒介的融合,也在推动着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的变化,并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冲击正在颠覆着传统媒体,未来几年或许将为人们呈现出一幅更为清晰的画面——什么将从中崛起?然而,目前一些领域——比如传统广播电视行业,最艰难的日子也许正在逐渐来临。  相似文献   

11.
“视觉的法则取决于时代的习惯。”付诸于视觉的新闻载体,不仅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在吸引阅读、帮助理解、加强记忆和形成媒体风格与气质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传播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新闻界》2012,(10):1-9
有学者谈到微博两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这样说:"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飞’的宁波机场风波;无论是徒手接住高空坠落女孩的‘最美妈妈’,还是饿死九旬老母的‘武平公务员’;无论是微博炫富  相似文献   

13.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22,(21):80-8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建构中,“传播体系”的思想脉络一直未被彰显。本文从对马克思“报刊体系”思想的建构逻辑的分析出发,落脚于习近平的“现代传播体系与新型主流媒体”的话语创新,阐释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的高新知识流通辐射的科技传播体系,担负着知识向经济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极其重要的使命。为了促进各类科技机构和传播组织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联合,促进国家体系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一种合作互动机制,组成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把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结合起来,并把创新作为可持续运动状态的核心构成要件,就要处理好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件共同运作联系中的自我更新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同构对应的。与发现发明体系、开发应用体系融接连通、功能互动的传播扩散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首先必须进行科技传播制度创新、科技传播技术创新、科技传播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媒介之间的融合范围日益广泛,并向纵深推进,使高校的新闻传播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基于融媒体背景构建校园新闻传播体系,不仅是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应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高校校园新闻高质量传播的需要,因而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高校校园新闻传播主要面临校园网络潜在威胁增大、媒体资源整合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因而要选择科学的路径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传播体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在五所高校中新设立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关注未来岗位所需的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国际传播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和宏观逻辑分析能力.本文将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长期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电视媒体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同时对实时信息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载体,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电视媒体技术有助于新闻影响力的提升和传播,博得大众的视野,提升关注度。另一方面,它具有获得信息灵敏,传播信息迅速的特点,并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规避缺点,发挥优点。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这种技术应该持有高度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新时期,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网上进行信息的浏览和获取,电视媒体技术也因此暴露了一些问题,逐渐落后于传播媒体的主流,怎样才能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尽可能开发电视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刘林灏 《新闻传播》2022,(16):97-98
时代的发展带来信息技术进步,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令现代媒体的表现形式越发丰富,同时也促使原本的单媒体向着全媒体的方向进展。如今,在流媒体、大数据、网络云及5G传播等新兴技术发达而普及的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所面临的机遇是多种多样的,挑战亦然。我们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通过科学发展的路径,不断在创新中完善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运用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姜帆 《新闻爱好者》2011,(23):47-48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形态发生了变革,导致广告产业形态也相应改变。本文探讨数字传播技术对广告产业形态的影响,主要从广告公司业务形态、广告产业结构状态和广告产业发展业态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