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报道如何突破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总局升级为环保部,凸显了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而媒体作为信息和资讯的传导者,在环保进程中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平台,也是在法律制度之外对环境问题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环境新闻已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类网站是以传播环境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环境类网站的建立始于1999年左右,目前专门从事环境传播的网站有六类:门户网站的环保频道、政府环保部门网站、民间环保组织网站、环境类媒体网站、企业环境类网站和环保博客。  相似文献   

3.
焦金 《今传媒》2016,(6):23-24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构建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当前大众媒体最需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本文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有效探索环保传播模式,结合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环境舆情报告数据,以《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千篇一绿”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经济学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在环保传播过程中微信绿色公众号对受众环保意识构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宇 《传媒》2018,(3):55-57
印度是南亚大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印度是人口大国,2016年人口总数为13.2亿(人口中位数27.9岁),国民生产总值为2.264万亿美元.印度也是媒体业大国,就电影产量和观众人数而言,"宝莱坞"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产地;就付费电视业而言,印度付费电视用户总数有望从2016年的1.77亿增长到2021年的2.15亿.印度是众多国际媒体机构,尤其是美国媒体机构重要的海外市场.美国电视和新兴媒体在印度通常采用独资、合作、合营等方式,拓展市场,培养观众及用户,提升竞争力.美国媒体在印度电视领域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国际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媒体需要从产业角度"走出去"、强化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丽 《青年记者》2007,(14):19-20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国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主要通道,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中近年来关于中国环境的报道的归纳,分析中国环境的国际形象,国际环境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重塑中国国家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6.
罗洁馨 《新闻世界》2014,(9):252-253
本文以北京2013年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聚焦雾霾报道在提升我国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昆  徐晓涵 《新闻界》2023,(12):75-90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三边关系不仅关乎中国和平崛起,更关乎亚太稳定、“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大局。因此,了解印度、巴基斯坦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制定和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战略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寰球民意指数”(2020)和“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结果,客观动态地展示印度、巴基斯坦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状况及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的新闻接触对大众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巴基斯坦公众接触媒体新闻越多,对中国的实力越认可,好感度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评价越积极,证实了巴基斯坦公众的媒体新闻接触对中国形象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三年间由传统媒体渠道的影响力更大转变为互联网渠道的影响力更大。但对于印度公众而言,三年间,印度公众接触新闻对中国国家实力认知的正向影响逐渐消失,通过互联网接触新闻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认知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另外,印度公众对中国好感度的认知始终不受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闻的影响。总之,于印度、巴基斯坦公众而言,互联网渠道接触新闻的影响力逐渐高于传统媒体渠道。  相似文献   

8.
环境新闻:一个时尚的绿色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的触角伸向环保题材,环境新闻必将成为新世纪媒体最时尚的议题之一。本文从环境新闻报道的萌芽和成长、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现状、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发展趋等三个方面出发,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勾勒出环境新闻的过去以及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现在和未来,同时也对我国环境新闻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球都在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下,大众传媒为促进环保传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更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大众传媒还应进一步更新环保理念,推动环保交流与合作,整合媒体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导、交流和监督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为公众话语权的构建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自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权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一定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国媒体环境保护传播的现状,虽然众多媒体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个新热点,也开始有不少记者活跃在环保传播这一新的媒介传播领域。但中国媒体的环保传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媒介环保意识的挑战、公众环保意识的挑战和环保传播能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是国际环境传播领域的权威期刊。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从发刊的2007年至2021年的621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对重要文献进行研读,试图据此窥探近十五年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国际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迅速,正在从美洲(美国)一家独大走向国家、地区多元化的格局;研究注重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视角,呈现出跨学科合作的学术生态;气候传播、公众参与、媒介和环境话语是主要的研究主题。随着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低碳”“碳达峰”将持续成为受关注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环境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割裂化以及网络的风险放大效应等问题,需持续关注;而发挥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中国公众的先天优势,建构有效的环境话语体系,也是未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倡导和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媒体需要及时转变思路,需要通过典型事实帮助地方在旅游景点开发中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原则,引导公众不仅培育环保意识,而且积极参与,媒体自身也要接受社会监督,以使中国的环境生态得到修复,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北京六里屯垃圾发电项目被叫停,厦门PX项目迁建的消息相继被媒体披露,这些事件显示了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成果,也表明公共参与已成为环境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而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和公共讨论的平台,对于环境议题的构建、舆论的引导也成了环保公共参与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反转剧由新闻反转现象演变而来,是新闻报道失实的一种表现。其形成原因,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泛媒体化的媒介环境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无不关联。新闻反转剧对媒体、政府、公众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媒体应严于律己、责任至上;政府应信息公开、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媒体、政府、公众三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抵制新闻反转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的一个热点。因而,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新闻媒介。比如关于生态文明传播里的主要媒介形态;关于新闻媒介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功能作用。然后阐释了中国环境报人物报道的特点。比如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讴歌正面典型,引导舆论,让公众参与,践行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7.
接二连三的污染事实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污染不可能再是个案,而是社会普遍问题。治污不是环保部门的私事,环保部门不应成为“独行侠”。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数据显示,一方面,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没过及格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为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首先界定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介绍了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征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建设的现状;最后从档案馆形象定位、档案馆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媒体作为公众延伸的触角,代公众行使监督权,更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同时也发挥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报或不报、如何报,都一定程度地对公众认知进行引导,并间接表明媒体态度。在媒体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公众的知情权、媒体的监督权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与此同时,媒体的这  相似文献   

20.
吴惠凡 《采.写.编》2018,(2):13-15,144
新媒体时代,得益于"公民新闻"的兴起,环境传播实现了全民参与,并且在时效性上取得了极大突破."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使得环境传播中出现了多样化声音,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风险.对此,媒体要在信息传播中加强对公众的议程设置和框架设定,引导公众讨论和思考的方向;政府要善于利用媒体的桥接作用,增强自身在环境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为城市形象塑造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正面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