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嘉娣 《今传媒》2016,(3):20-21
微信朋友圈通过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在线互动等形式,帮助用户积累社会资本.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研究朋友圈互动的情况.研究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从互动的主体关系特征、互动的过程性特征、不同强度关系的互动差异等方面探讨,旨在通过这些研究,让微信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其管理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结合SNS应用在全球发展的历程和技术基础,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基于SNS的社交行为特征及其对社会资本营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1):1-8
本研究探讨了以微博为例的互联网使用对记者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假设,考察了295名记者通过微博链接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对记者之间的强弱联系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个体网层面来看,记者在职业群体微博链接网络中的强联系大多为紧密型社会资本,而弱联系大多为跨越型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网络规模资本和中间位置资本后,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对记者在职业群体中建立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SNS社交网站的传播价值: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东南传播》2010,(9):95-97
SNS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线上互动等形式促进网民之间交往关系的形成,帮助网民积累社会资本。SNS网站的实名制注册方式、细分网民市场的策略以及粘性强的应用平台使基于此形成的交往关系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契合性。本文从社会资本的理论出发,分析了SNS网站促成社会资本积累的特质以及构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社交网站的偷菜游戏已成为社会上一大热门讨论事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交友和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1.24亿,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1/3。[1]而这1.24亿社交网站用户当中,有相当比例的网民在玩偷菜游戏。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些年来横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支显学。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对传统社会形态持续不断的冲击,社会资本理论与网络的关联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套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在中国当下,网络社群构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崭新的构建模式及一系列社会实践具备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创新意义:从微观层面讲,网络社群改变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架构模式,通过六度分割理论,将个体的人际资源拓展到极致;从宏观层面讲,通过"聚众"的方式为个体搭建了一座通向国家和社会的桥梁;网络社群文化弥补了个体与官僚机构之间巨大的鸿沟与裂痕,为个体正常的群体合作、社会融入以及政治文化参与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舞台。  相似文献   

7.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校内网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它促进了虚拟网络社区中强关系社会网络的形成,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露的绝佳平台。本文试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维度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张昕 《今传媒》2013,(10):18-21
微信作为信息传播技术(ICT)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三大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而广泛吸引了底层流动人口的使用。本文基于Granovette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根据预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流动人口的学历、情感状态、性别因素影响微信使用行为及对社会网络产生想象的七个假设,通过分析236份问卷的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本文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即高学历、已婚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强关系功能,低学历、单身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弱关系功能,微信给底层流动人口带来认识陌生人的可能,但并不能实质上扩展底层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寄希望于微信作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子的“捷径”只是底层流动人口的狂想。  相似文献   

9.
郑素侠 《当代传播》2008,(1):98-100
社会资本体现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它被认为是民主社会能否正常运作的前提.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认知社会环境的一个主要工具,在建立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增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促进群体认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考察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图从过往研究成果中厘清ICT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尽管过去,国际学术界在ICT和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已经产出了不少重要成果,但该领域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研究者还需要借助不同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从整体上解释ICT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昕 《报刊之友》2013,(10):18-21
微信作为信息传播技术(ICT)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三大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而广泛吸引了底层流动人口的使用。本文基于Granovette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根据预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流动人口的学历、情感状态、性别因素影响微信使用行为及对社会网络产生想象的七个假设,通过分析236份问卷的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本文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即高学历、已婚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强关系功能,低学历、单身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弱关系功能,微信给底层流动人口带来认识陌生人的可能,但并不能实质上扩展底层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寄希望于微信作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子的“捷径”只是底层流动人口的狂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与科技期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银洲 《编辑学报》2008,20(2):101-102
将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的概念引进到科技期刊的办刊实践中,并研究科技期刊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资本对科技期刊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普遍存在于科技期刊之中,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科技期刊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对科技期刊的促进作用,并消除社会资本的不利影响,合力办好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3.
14.
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BBS等虚拟社区的影响有所减弱,而由SNS、即时通信、博客等应用构建的新兴社区的影响正在上升,这些新的应用也促进了人们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拓展。借鉴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研究这些新的应用及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从传统虚拟社区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迁移,体现了网络使用者从社会归属需求向社会资本需求的升级,而印象管理、自我表达、情绪调节、社会交往、社会分享、社会参与等其他层面需求则与社会资本需求相辅相成。互联网上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的影响,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一对一的互动对个体的态度、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传统理论中得到解释),而这种一对一的影响还可能通过社会网络来传递,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性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网络的结构对个体所施加的影响,例如,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关系的影响、社会网络中的派系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黄霈媛 《大观周刊》2012,(28):169-16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就业问题特别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是民间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存量对民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不成熟,在民间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完善政府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并紧紧依靠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民间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本理论和文化杂食性理论,通过分析585名读者22万余条阅读记录及15154条书评,探究社会化阅读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流动。结果显示,社会化阅读中两种资本之间存在同源对应关系和转化过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社会化阅读的新定位:作为一种资本转化的途径,帮助个人通过书评形式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存量多的读者可以获得更大的社区影响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化阅读。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社会资本:档案公共服务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馆社会资本是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存量对档案馆改善公共服务具有助推作用.在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同时依靠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着力提升各级档案馆的社会资本存量,为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通过对企业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作用及企业社会资本涵义的分析。指出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构筑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的“社会资本”问题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本之一。社会资本与档案诚信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档案工作者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公共利益以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我国档案诚信建设的重大意义。以社会资本为研究视域,可以促进我国政府与公民在档案诚信建设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我国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和档案诚信建设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