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是国外特别是西方作者发表“苏俄通讯”的一个“高原期”,大批作者涌向苏俄,其中不乏世界名流,如萧伯纳、纪德、韦伯等人,同时,数量众多的国外“苏俄通讯”也被翻译至中国。  相似文献   

2.
杨丽娟 《传媒观察》2012,(10):62-63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指陈独秀,"李"指李大钊。1922年、1924年"南陈北李"分别带队来到社会主义大本营——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与五大。这次社会主义故乡之行,给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分别写下了两篇"苏俄通讯"——《苏俄六周》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介绍  相似文献   

3.
王文娟 《青年记者》2012,(11):74-75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闻思潮.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描述很多,但普遍认为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①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西方的产物,但它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价值观,并非与中国格格不入.相反,在中国的报人群体中,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办报者从来不乏其人.其中,蜚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报人俞颂华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河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每年“龙口”夺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机力。本省的劳动力、收割机难以承受,由此引来了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缓解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依靠市场机制开发农业机械资源的巨大潜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的道路,成为一件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农民欢迎的事情。”记得20世纪90年代,当农机跨区作业刚露出地平线时,媒体就注意到了,把它视作一个新事物来报道。一年年过去了,今年麦收时节,又传来周边省市和远至甘肃、内蒙古的数万台机子前…  相似文献   

5.
霍贺 《兰台世界》2016,(7):122-123
1934年11月至1936年5月,以"自由人"著称的胡秋原赴莫斯科对苏俄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察。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实地考察和体验,胡秋原的思想调整并未完全定型,但"苏俄经验"给其极大刺激甚至震撼,促使其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胡秋原的思想调整并未完全定型,但"苏俄经验"给其极大刺激甚至震撼,促使其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7.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和挑战,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新闻人,经历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感悟?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和挑战,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新闻人,经历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感悟?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载体众多,人物通讯则为其中的一种.文笔较佳的人物通讯不仅能够加深读者印象,还能够弘扬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本文首先对何为人物通讯进行简单介绍,接着就人物通讯中的采访与写作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新闻工作者提升人物通讯方面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1921年7月23日至8月2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了(7月31日后在浙江嘉兴南湖),参加这次大会的除了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中国人,还有两名外国人:一个是列宁秘书、共产国际特使马林,一个是苏俄远东局派来情报员(公开身份是苏俄远东局书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力”与“美”.应该成为通讯写作的理念追求。注重知识的张力以及思维的张力,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将能够充分发挥文字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化再现之长,在多元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3.
工作通讯是报纸上常用的文体之一,它着重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在某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经验,或反映实际工作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中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推动和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工作通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笔者认为,要写好工作通讯,除了认真采访、精心提炼主题等等之外,还要有全局观念,善于从大处着眼来把握选题;文章要有一个合理的、内在的、符合描述对象本来面目的结构;要从小处落笔,选材上要兼顾可读性;语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四川成都,重庆等城市,青年男女相互交往不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趋向开放,并不同程度获得婚姻自主权,新式婚制及文明婚礼从而得到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颖 《新闻窗》2008,(1):115-116
过去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选材单一,人物性格表现单面,叙事结构呆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闻改革顺应时代的需求,大胆创新,新闻通讯人物对象的选取日益多样化,真实人性开始回归,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使人物通讯报道走向真实和更具亲和力,凸现出时代的特色。但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理想化、片面化、格式化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报道观念,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创新报道方法等方面加强改进,使新闻传播中的通讯人物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口头采访、体验式采访、视觉采访等等,都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法。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采访已成为记者获取信息、采访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话采访因它的快捷、方便.常被人们称为“快餐式”采访。  相似文献   

18.
杨烨 《新闻世界》2011,(7):44-45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七分采,三分写"。而十几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采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仅要用体力脑力,用智慧与汗水采访,还要用真心真情。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没什么捷径。特别表现在人物通讯采访工作方面,人物通讯应当比消息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记者要与受访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有可能打开受访者心灵的宝库,最终发掘到人物面对命运、经历的感情起伏,才能最终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现在,无论是中国好新闻还是河南好新闻的评比,30年来都是沿袭着按体裁(即按形式)而不是按题材(即按内容)划分的办法。主要分三大类,即消息、通讯和评论。涉及通讯写作的问题很多,限于时间问题,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只能限制在通讯写作最基本的问题上。那么,什么是通讯写作最基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