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怀璞 《新闻界》2006,(2):81-82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新闻理论界开始关注新闻美学问题,进入90年代,这种研究渐趋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美学理论研究也就自然眷顾到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价值等相关美学问题。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闻美学及新闻类别美学,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期望通过对“审美的新闻”这一命题的简要阐释,粗略探讨电视新闻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林静 《视听纵横》2002,(3):65-66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拉斯韦儿提出了“五W线形传播模式”,构成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传播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传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这种模式一直指导着新闻传播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尤其是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使新闻实现审美的传播,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4.
5.
姚林 《传媒》2006,(9):20-21
我们正处在传媒环境变化的时代 十多年以前,充当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信息是公开传播的,传播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通过专门的传播机构,由职业传播者运作.  相似文献   

6.
网络在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时,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是否会动摇专业新闻传播媒体的地位。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不再是一味地陈述某个新闻事件,而是要发掘新闻事件中的美学,引起受众审美心理的共鸣。在新闻传播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让新闻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并且在日益竞争中占领主导地位,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新闻的审美传播学研究作为新闻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本文拟从新闻的审美构成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中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断,总结了审美传播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电视艺术形式的节目,因而有着自己独有的审美价值。比如,它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受众的广泛性、艺术上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等,都是其他电视艺术门类所不具有或不能企及的。1.内容的丰富性一台综艺节目,短则个把小时(多为栏目化的晚会),长达四五个小时(如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应有尽有,或轻松,或幽默,或抒情,或昂扬,或轻歌曼舞,或大气磅礴;演员阵容或名家荟萃,或靓女酷男,无不各展奇艺,艳衣丽服,满台生辉。随着时空转换,弦歌盈耳,让人眼花缭乱,大快朵颐,…  相似文献   

9.
郭林 《当代传播》2007,(2):55-56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传播媒介手段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对公众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所谓"小众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相似文献   

10.
科普期刊作为重要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思想,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的美育作用,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读者对科普期刊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还要有从中获得美感的形式,科普期刊美感的创造和审美作用的实现,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读者的审美特征,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凸现刊物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履行的一种大众传播职责。旨在向受众提供各类新闻信息,使受众能及时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使受众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进行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及自身的修养娱乐,以引导社会生活循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所以,失去了受众,离开了受众的接受,新闻传播就毫无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化技术、电脑、多媒体和因特网等信息传播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  相似文献   

13.
主持与审美     
班闯 《新闻传播》2010,(5):30-31
广播节目的信息都是通过主持人传递给听众,主持人的审美取向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美感。本文从主持人审美与美学的联系入手。分析社会生活、个人心理及主持人传播方法与主持人审美紧密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福建海峡电视台《华闻报道》栏目的对外新闻实践,结合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来分析对外新闻栏目提升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建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改善传播技巧。希望能为中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技术和创新思维风起云涌的今天,新媒体环境催生跨越地域、行业和媒体边界的传播跨界运动,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正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直线传播模式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篇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  相似文献   

16.
17.
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交往革命"的理论。当时伴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发生了一场交通和通讯的革命,大众媒体和其他信息产业也开始得到显著发展,世界呈现出进入密集型社会交往时代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新的媒体将会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一种飞跃式的发展,他们天才地预见到未来社会将出现一种崭新的气象,既社会的需求产生了新媒体,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又  相似文献   

18.
马宁 《新闻传播》2012,(2):48-49
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源自审美价值判断。本文以电视新闻为出发点,对新闻传播中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构造新闻传播审美观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期的中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论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各类会议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开发”一词已经不仅广为流传,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缔结了日益密切的关系,能够与相匹配的“传播”一词,除专业人士之外,尚不为众多的人群所理解。其实,当今世界任何领域的开发、发展,都与现代传播离不开关系。许多传播学上的规律,正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必须认真研究和积极对待的。 一、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大家知道,古老的中国大地,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下我国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应属于大众社会的文化传播.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一传播方式的审美性生成问题,指出:科技的意识形态的辐射功能、仿真的幻像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是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3个支撑点,它们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