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长城西端起首地问题,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老问题。《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中,亦有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记载,说明“临洮”是秦长城西端的起首地。战国时的临洮,史籍中注释为今之岷县,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今之岷县,就是秦长城起首地的临洮。但是,在岷县境内迄今没有找到秦长城的遗迹,相反,在今临洮县东,渭源县北,多处发现了秦长城的遗迹,并载诸方志,使人们对秦长城起于今岷县之说产生了怀疑。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出版,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甘肃省不少史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率先开展了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临洮县的孙益民、王楷,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教授等及定西地区的文物工作者,先后对甘肃境内的秦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大量的事实证明,秦长城是从今临洮县城北三十里铺(墩)开始,沿洮河东岸的黄土山梁向东南,至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万里长城,早已名播海内外,全世界公认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雄伟的建筑,不光是现行地图上所绘的那样东西一条线,而是好几条。从战国、秦、汉到明朝,有过好几次大规模的修筑,而秦、汉、明三大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今甘肃境内。秦长城,笔者已写过两篇调查(《甘肃境内的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考证》,见《亚洲文明》第1期,《陇上秦长城调查之二》,见《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增刊《敦煌学研究》第1期)无需重述。甘肃境内的汉长城,经过这几年的调查,其来龙去脉,也已基本摸清,现据勘察实况,扼要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殷力欣 《科技文萃》2001,1(7):55-56
历史记载和近现代考古发现 印度及中亚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自8世纪后逐渐衰落。故现在印度本土及中亚 诸国半于佛教典籍、遗迹的文献记录并不我。最早记录巴米扬石窟的人,是我国唐代高僧玄 奘。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一“梵衍那国”条中写到:  相似文献   

5.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陇西县境内战国秦长城是我国古代最早修建的长城之一,至今仍可见遗迹。学界对此段长城走向虽早有考察,但具体线路并不清晰。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陇西县秦长城的具体路线,并认为此段长城是沿乌龙沟南岸延伸的,且乌龙沟段并无人工修建的墙体。  相似文献   

7.
原州区境内战国秦长城史料记载简略,近年来通过实地调查对原州区境内秦长城的分布、现状、修筑特点等进行考察,并对高速公路穿越地段进行抢救挖掘。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分为直接文献和相关文献两部分。文献记载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葬地、修建工程、葬礼与埋葬过程、封土与墓室、陵园遗迹遗物、陵园的使用、历史上的破坏、保护与考察等部分。本文梳理了以上内容的文献记载,比较了其异同;认为此项基础工作对秦始皇陵田野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献记载表明,寿陵不单是赵肃侯的陵墓,还可能是座城邑。考古发现表明同时期的诸侯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而地方志记载赵王城内有墓葬存在,通过对其内建筑遗迹的分析研究,赵肃侯的寿陵很可能就在其中。而唐宋诗文中以五陵代指的邯郸是赵肃侯所都,而非赵敬侯所都之邯郸。通过赵国王陵分布状态的研究,结合文献史料,认为今邯郸市西的赵王城可能即是战国时期的寿陵。  相似文献   

10.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探寻炎帝遗迹、了解和传承炎帝文化是炎黄子孙的责任。山西晋东南地区高平羊头山诸多与炎帝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方志碑刻、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羊头山地区是当年炎帝活动的重要场所。结合当地"神农尝百谷""耒耜发明"等炎帝发明农业的历史资料,考察羊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土壤结构、植物物种等历史自然条件,可大致了解羊头山地区与炎帝农耕文化的关系。探究羊头山地区的炎帝农耕文化,了解其在炎帝农耕文化及整个炎帝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先秦秦汉文献中有关大禹史迹的记载,包含有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传播的结果。用文化传播理论对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文化遗迹进行解释,不仅有较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支持,也可以在考古学方面寻找到若干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晚年,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春,由成都率兵北上,屯驻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在武功五丈原止,前后八年,基本上都在汉中活动,所留遗迹颇多。这些遗迹,虽然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多略而不详,且互有异说,记载歧出;加之,年湮代远,地名更变,要想确定古名在今天什么地方,殊非易事。我因职司汉中地区文物考古,对诸葛亮当年活动的遗迹,多数曾作实地勘察,并汇集所见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与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证明《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靠的,把商代的历史变成了信史。由此推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历史记载也应当是实在的、可靠的。那么,夏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什么呢?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讲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时,会提到巩固统一措施——筑长城,涉及秦朝疆域的四至。其中关于秦长城西端起点的争议颇多,历史教师理解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对秦长城西端起点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学中我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着力点,试图引导学生就"秦长城西端起点"进行深入探究,用教师的质疑精神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考古学兴盛,巢湖流域1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被发现与发掘。地下古人类化石和遗迹揭露,证明了巢湖区域30万年古人类的历史活动,也证明了文献记载有巢氏的很多故事。和县猿人、银山猿人、薛家岗、凌家滩等遗址,其文化遗存和遗迹,证明了有巢氏“构木为巢”、“筑巢而居”、“编槿而庐”的历史。遗址出土“杉树”、“阳鸟”、“猪首”、“龟”等特有的玉雕,不仅证明了有巢氏生活区域所在,也证明了有巢氏崇拜树木的精神文化,7枚“人俑”玉雕出土,展现了距今5千年的人物形象,其原型就是有巢氏人物。  相似文献   

16.
炎帝文化是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系列。在文献上,炎帝釐对釐姓的肇始和方雷氏与西陵氏对釐姓的继承就反映为这样的过渡,这正说明父系已开始萌芽。同样,伊洛地区距今5500年左右庙底沟类型文化的考古遗迹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从伊洛和陕县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发展变化看到了该文化自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从文献与传说检索中证实了八代炎帝的自东向西的推进。正是由于考古与文献的珠联璧合,才使得炎帝文化发端于伊洛的认识最后确定下来。而其它地区的有关炎帝的传说与遗迹,都是炎帝后裔在各地的发展所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禹治水的孟门有三说,其一为柳林孟门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学术界及社会上对柳林孟门了解不多。通过查史与考察,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为二中的孟门就是今天的柳林孟门镇,大禹在柳林县孟门治水有记载、有遗迹、有传说。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禹治水的“孟门“有三说,其一为柳林孟门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学术界及社会上对柳林孟门了解不多。通过查史与考察,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为二“中的孟门就是今天的柳林孟门镇,大禹在柳林县孟门治水有记载、有遗迹、有传说。  相似文献   

19.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封龙山,去省会石家庄西南20公里。据《续文献通考》及《大清一统志》记载,封龙山"相传汉李躬授业之所,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安熙皆尝讲学于此"。封龙山,是河北教育史上的名山,其名,在封龙书院。书院遗迹,散见于历代史书断简中。早在汉代,这里就是教育发达地区。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