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2.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论“忠”     
关于儒学的“忠”,历来异议颇多。五四以来,抨击尤为猛烈。为便于讨论,兹引《论语》论“忠”十则。予以辨析。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忠”之观念对中国人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忠”之观念产生之初,并无那种单方面的把“忠”等同于封建时代臣子们对“君主”完全效命的“愚忠”思想因素,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广泛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切腹”自杀为“美”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种自杀方式在日本几乎得到了全民族的支持。“切腹”思想在日本源远流长。樱花的美,武士道等导致了日本人死的美学观。而近现代以后日本的社会发展以及武力侵略也与“切腹”所体现的“忠”的精神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6.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7.
"忠"是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现今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忠"作为道德规范是一种实践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笔者选择了忠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忠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在建设班级忠文化之初,笔者带领学生搜集有关忠文化的资料,并最终定下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携忠  相似文献   

9.
朱熹 《阅读与鉴赏》2005,(10):68-69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今观此卷,因省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  相似文献   

10.
公忠与私忠     
因忠的对象不同,可以区分为公忠和私忠。中国传统社会私忠观念强烈而公忠观念淡薄,中国当代的公德建设要实现从私忠到公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职业道德传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人伦道德资源丰厚,职业道德、科技道德相对薄弱。在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社会条件下,职业道德缺失影响着经济发展与社会风气。我国必须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持道德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郭扬 《职教论坛》2004,(5X):53-57
“职业道德风险”的提出,对于新时期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研究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充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特征,及其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惟此才能体现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水浒》叙事中重点凸现了一个“忠”字,“忠”具有多重深层内涵。其表面形式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层次的内在逻辑,宋江“忠”的不断强化和动态发展体现出特定时代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处理“忠”与造反、“忠”与道义、孝义诸关系上也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以"蜡烛"精神为主题,就"蜡烛"精神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结合高校教学现状,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思想行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批判继承,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9,(5):63-67
汉代铜镜中有很多带有"忠"字的铭文镜,这些"忠"字铭文当是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反映。经整理和统计,铭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身修养之忠;二是关于与人交际之忠。以铜镜铭文体现儒家忠的思想是汉代推崇儒学思想政策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希望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忠的品质。推而广之,在独处或人际交往中,均需秉持忠的思想,从内心与行为上以忠规劝自身。  相似文献   

19.
刘朵  姚琴 《海外英语》2024,(7):21-24
“忠”文化自产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桥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忠”字英译过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策略及概念整合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开设"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同时对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