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凉”与“荫凉”形相似,音相近(前者读yīnliáng,后者读yìnliáng)。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很容易混淆,尤其容易把“阴凉”误写成“荫凉”。现摘取几例:①此岛本荒凉,经树木慢慢滋生方得以有生态改善,有雨水、有荫凉及各种植物,气候适宜,生态平衡,人们乐居其间。(《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人民日报,2002年4月16日)②从初夏的阳光下走进廊桥,顿觉一片荫凉之感。(《拣瓷》,人民日报,2002年5月4日)③它送给我荫凉一片;……(《小伞》,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④保健品吆喝“高科技”,普通的饮料也要借“高科技”的荫凉。(《“高科技”品牌要珍惜》…  相似文献   

2.
3.
4.
5.
刘娟 《现代语文》2003,(11):44-44
①国奥教练组首肯路姜杨琳,沈祥福满意国奥弟子状态。(《东方体育时报》2003年3月4日)②台商首肯西部大开发。(《中国工商报》2003年7月7日)③康师傅新外援训练真玩命,极佳表现得到首肯。(《每日新报》2003年9月1日)例①指路姜、杨琳两名队员表现良好,得到国奥教练组的称赞。例②指祖国大陆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因此台商对西部大开发大加赞扬。例③指新外援的表现得到人们的称赞。这三个例句都把“首肯”作“称赞、赞美”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首肯”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点头表示同意”,如以下例句才是正确…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中考作文分值的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关心中考作文的得分,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中考作文的"采分点".中考作文有"采分点"吗?中考作文的"采分点"在哪里呢?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份"作文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徐冲 《现代语文》2007,(1):57-58
一、引言 所谓颜色(colour)就是"白光分辨之后各种光线在眼中所产生的感觉"或者"具有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或混合光线所产生的效果".简单地说也就是,颜色是光对人眼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感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柏林和凯(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在对世界上近百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提出了"语义特征普遍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从表示判断、命令、请求、意志或愿望、推量等场合 ,对叙述副词“必ず”“きっと”“ぜひ”的异同 ,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3.
"瘙痒"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很高,而误写成 "搔痒"者亦屡有所见,请看下面几个语例: 1、本品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汗疹、痱子以及皮肤搔痒症. 2、其病常造成刺激性干咳,咽部搔痒、烧痛…… 3、科学家发现人体有搔痒感的真正原因(新闻标题) 这些语例中的"搔痒"均应改为"瘙痒".  相似文献   

14.
赵喜文  李娟  王丽  郭伟 《继续教育》2006,20(2):24-26
近几年来,对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主张以职业教育取代成人教育;二是因为反对第一种观点而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在理论上分清是非,对于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成人教育的确切内涵,学界尚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成人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是面向离开传统学校教育以后或是超过学龄而未能再进入相应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学习的人们,实施的在组织、人员、形式和空间等各个方面都呈一个极为多元、开放和发散型的向终身…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第11期《咬嚼字》中有《小木牌的变迁》一,中有“每天上班路过,见到这块小木牌,我总有被人当头断喝的感觉”一句,这里的“当头断喝”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刊登了董秋成的<小议"公诸于众">.该文认为"公诸于众"有语病,理由是"诸"在文言文中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故其中的"于"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是欣赏古装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称谓:“阁下”、“足下”,凡用这两种称谓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古代三公(相当于今日部长级官员)衙门前均设有阁(近似门楼),郡县亦有阁,因此彼此相称谓之“阁下”,沿习下来,凡对官员皆称“阁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唯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