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迎平教授在1991年就开始了与施蛰存先生的通讯交往,此后又多次拜访施先生,聆听教诲,得到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为她还原历史语境、走进施蛰存先生的心灵和深入阐释其文学作品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教授没有辜负施先生的期望,多年来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出版了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以下简称《施蛰存论》)。  相似文献   

4.
李新涛 《文教资料》2007,(7):104-107
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在对其人的研究、研究论文的大幅度增加和文学史对施蛰存的书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的热点也放在了文本的重新解读上。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渐成蔚然大观之貌,但研究中仍存在着力度不均、整体观照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施蛰存研究历经几度风雨,70年代末复苏并全面展开,取得系列成果。本文评述了近80年来的施蛰存研究状况,在肯定成就与指陈不足的同时并提出建议,认为施蛰存研究中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都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和徐訏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独树一帜,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色彩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本文以《魔道》与《鬼恋》为例,深刻剖析他们作品中以黑色为基调展现出的丰富的色彩性,以及渗透在作品中的不同蕴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施蛰存和徐訏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主题选择、人物刻画及描写技巧等方面对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摒弃了显尼志勒对描写病态心理的偏执,并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作家施蛰存是藏书票爱好者,也自己设计藏书票。有趣的是,当时施先生将藏书票翻译成"藏书券"。目前所能见到的施蛰存藏书票有两种,一种是"EX LIBRIS C. Z. SZE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劵1945—1948",图案是西方常见的纹饰与书本,古色古香;另一种是他晚年使用的"施蛰存藏书"书票,图案借用美国版画家肯特的一幅力士拔树图,分为红色和黑色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陈文摄 《中文自学指导》2009,(6):F0004-F0004
上海愚园路1018号施蛰存故居后门。 施蛰存1938年随父母居此。1951年起在此定居直至逝世,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坛学界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6.
徐枫 《文教资料》2012,(33):63-65
施蛰存通过对“英雄”自身心理的剖析、对人民群像或个体的塑造以及处于“英雄”对立面的女性形象的刻画.使曾经的英雄走下了神坛,他们深陷在对性欲的苦闷和对女性的崇拜之中不能自拔,从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施蛰存人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女性心理、命运的关注。本文以《将军的头》小说集为例探析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号是“另辟蹊径”,是求新求异。施蛰存最大的贡献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心理分析和魔幻色彩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在《域外诗钞》中辑录了他早年翻译的12首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结合英文原文,对这些诗歌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施蛰存的翻译在语言上表现出更为"古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