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文章以安徽池州市杏花村古遗址复建为例,分析探讨了杏花村古遗址历史与现状,杏花村古遗址保护以及围绕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历程与路径。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最佳路径是进行产业化开发。在此过程中,可以拓展无形元素有形化创意,将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路从有形元素延伸到无形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弥补与转化,使非物质遗产元素创造价值的理念在产业化中得以发扬;但应针对文化产品“公地”特性和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注重政企互动,完善制度以产业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提到了“杏花村”。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   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北 15公里。杏花村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 (lǐ,甜酒 ),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话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位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  相似文献   

3.
自唐以后,“杏花村”的意象逐渐确立,形成了不断丰富的“杏花村”文化内涵。山水、农耕、宴饮、怀古、赋诗、垂钓、礼佛,诗人们在“杏花村”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路上”所见的无限风景,行人“断魂”的幽深情结,“问酒”所隐藏的巨大诱惑,“遥指”之处的浪漫空间,特别是“断魂”和浪漫集于一村的无限遐想,让“杏花村”早已超越地理范畴而成为诗人心灵中的一块绿洲。  相似文献   

4.
正池州市贡池区杏花村小学始建于1960年,现坐落于"牧童遥指"的池州古杏花村内,与千年前古杏花村十二景中的"三台夕照"、"桑柘丹枫"、"黄公酒垆"、"铁佛禅林"、"西厢烟雨"、"昭明书院"和"杜坞渔歌"交相辉映,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承载着"弘扬诗人地文明,传承杏花村文化"的重任,一直以来,广泛开展"爱古村景"、"吟古村诗"、"绘古村风"、"写古村文"等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天下第一诗村"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尽管诗中的"杏花村"究竟是在山西的汾阳,还是在安徽的贵池,或者是在江苏的丰县,大家依然争论不休,但在贵池人的心里,千百年来,杏花村就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让他们引以为荣的杏花村文化……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小学是杏花村里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她紧挨着千年前古杏花村十二  相似文献   

6.
山西汾酒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据史料记载,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已有1500多年的酿造历史。汾酒用杏花村优质井水,以上等高粱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清蒸二次清”工艺,经多年贮存、精心勾兑而成。清沏透明,清香纯正,为我国典型的清香型白酒。名甲天下的汾酒,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珍爱和称颂。唐代诗人杜牧在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代民谣云:“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贤人。”建国后的1960年暮春,谢…  相似文献   

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  相似文献   

10.
陈征 《课外生活》2020,(7):24-26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民俗活动。②欲断魂:神情凄迷,形容感伤之深重。③问:请问。④杏花村:地名。因此诗流芳百世,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杏花村》诗,其中两句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是,诗中的杏花村是否专指某一地名以及确址究在何处,数百年来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影响甚广“的一说在山西汾阳。据说自南北朝以来,汾阳就以产酒著名,汾酒享有a甘泉佳酿”之誉。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名酒的杏花村确实应在汾阳。可惜的是,杜牧的生平历历可考,却没有到过份水中游的记载。另外一说在安徽贵池县城西。理由很充分:杜牧做过池州刺史(治分安徽贵池),在池州整整两年;而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文件和教秘[2009]101号文件,2008年度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已经下达,我校共有8项课题获得资助。具体有李定乾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校注”;詹绪左的“《宝林传》校释”;朱蕾的“《榕村韵书》校订”;欧阳跃峰的“《康鞲纪行》”;侯宏堂的“《诗集传》校释”;吴微的“张百熙诗文集整理”;江增华的“遗山诗校注”;张敏慧的“《(康熙)杏花村志》点校及研究”。资助总经费11.5万元,立项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相似文献   

13.
杏花村“贵池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所咏的杏花村地处何方,长期来有所争辨,最为普遍的说法,一是安徽贵池旧城西一里的杏花村,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三十里的杏花村(一名尽善村)。笔者是主张“贵池”说的,这是因为: 第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崇(直隶任丘人,二十二年任池州知府)纂修的  相似文献   

14.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儿?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比较集中的说法就有六七处,如安徽贵池杏花村、山西汾阳杏花村、山东梁山杏花村、江苏丰县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浙江海宁杏花村和江苏南京杏花村等.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杏花村"只是一个泛指,不是具体指的哪个村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对杏花似乎有一种特殊感情,如孔子讲学的地方,被誉为“杏坛”;用来称颂医家,叫“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出好酒的地方则叫“杏花村”。晚唐诗  相似文献   

16.
清明祭     
说起“清明”,也许每个读过诗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漾漾,杏花村里酒店外拂动的幌子,在孤苦诗人的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然而还会有人想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些诗句中言及的“寻春”“寒食”“上坟”等字眼,又跟清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7.
杜牧有首绝句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改动标点及其位置,则可分别变成优美隽永的散文,脍灸人口的小令,富有情趣的话剧: 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相似文献   

18.
断句趣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人不按七言断句,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这首七言诗就变成长短句形式的词了。 相传有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投宿一人家。主人有意拒绝,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  相似文献   

19.
杏花村位于江南池州,因清朝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而闻名天下。《杏花村志》对杏花村描述内容广泛,本文从其中的十二景译介着手,分析其研究现状,找出十二景译介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的对策,最后指出十二景译介意义,有利于提升杏花村对外形象宣传。  相似文献   

2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多么美的一幅“踏青图”,若是其中少了酒家的招牌,其味道必定大打折扣。酒,在中国已不只是一种饮料,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了,面对琼浆玉液,我们会追思曹、刘煮酒论英雄的气概,会体会到李、杜的激情与愤懑,会叹服于秋瑾的那份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可是谁会想到,在那精美的瓷瓶之中,在杏花村的故乡——山西省,竟有不法之徒以甲醇(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