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尤其是大战。五大战役之中,又以城濮之战最为精采。城濮之战主要写晋楚争霸,战事发生于鲁停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但其契机则由来已久。春秋初年,楚国在南方崛起,发展非常迅速,极力向中原扩张,兼并了很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成为春秋时代地盘最大的国家。从公元前704年起,楚子熊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战园时主要是魏)间曾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泪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从晋惠公六年的韩原之战(前645年)起,到秦尽得河西地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年),河西之争持续了三百余年,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大小战役数百次。其时间之长、战争之激烈、战争地区之广,都在先秦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我们认为,河西之争是秦晋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乃至于战国初、中期,秦晋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河西之争有关,它也成为了两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但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故此,对河西之争进行探讨,将  相似文献   

3.
<正> 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城北纪南城。郢都之战,是春秋后期的一次重大战役和吴楚争战的高潮。它发生在公元前506年。战争的结果,楚国失败,吴师入郢,酿成楚国历史上空前奇耻大辱。这次大战何以发生?影响如何?有何正反历史经验可供借监?史学界研究甚少。本文拟略加论述,以就教於同人。一、郢都之战与楚材吴用的后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时代任何战争的胜负,总是与交战双方战前内政得失,密不可分。《孙子·计篇》论述“五事”、“七计”,全然以“道”为首。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他看来,政治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探讨了公元前611年楚国与北方诸国争霸中原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楚国灭庸时所运用的非凡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6.
《秦晋殽之战》的逻辑推理特色王染白“秦晋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傅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  相似文献   

7.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屈原在世时的楚国,可称世界第一大国也是第一富国。经济发展曲线尽管也有升和降的变化,但降幅小而升幅大,且楚国法制比较健全,吏治比较清明,社会形态也比较进步。公元前312年的楚秦丹阳之战开始,楚国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8.
豫东战役也称开封睢杞战役,是1948年6——7月间我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与国民党反对派军队在河南省东部地区进行的一次大兵团作战。这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攻打省城开封的攻坚战,后一阶段则是歼敌于睢杞地区的运动战。经过开封、睢杞两个阶段共2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我军歼灭敌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安团,并歼灭其他援敌一部,共九万余人”。豫东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粟裕同志。他凭籍中原战场这个大舞台,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导演了一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  相似文献   

9.
晋国在文公手里实现了在中原称霸的愿望。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以弱胜强,一举战败了楚军。战后,在践土大会诸侯,周天子不得不承认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为中原的第二个霸主。从此,人们对晋国刮目相看。晋国在城濮之战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为争霸中原而诉诸武力的战争。晋文公图霸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显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记述了春秋前期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此文是雅俗共赏的名篇。史家往往把这场小小的战役与井陉、淝水等大战并列,作为历史上一个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龚维英同志《“长勺之战”不是“弱军战胜强军”》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对俗解提出质疑。然拜读之后,却觉得水越搅越  相似文献   

11.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末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元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相似文献   

12.
“秦晋殽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殽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秦晋殽之战》一文,通过严密的层层逻辑推理,以简捷、凝炼、深刻而富有哲理性、概括性的逻辑语言,生动地论证了战略决策的正误决定战争胜负,而战略决策的正误又是由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从而揭示了不义之战终究要失败的主题。 一、从“蹇叔劝师”,看逻辑推理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赵两国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迄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年爆发,到公元前260年结束,持续三年之久,才分出胜负。1979年出版的《辞海》“长平之战”条、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1册105页)、杨宽的《战国史》(359页)等以及一些高等学校所辑的讲义,均  相似文献   

14.
吴、越是我国春秋时期地处东南的两个国度,密迩相邻,国界绵延至百余里。但它们不能和睦相处,而是相互攻战,成为世仇。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有榜李之战。这次战争,在吴、越历史上最为关键,吴王阖庐因伤致死,因而导致了前494年的夫椒之战,越军战败,保栖会稽,越王勾践臣于吴,卧薪尝胆,后来越王终雪会稽之耻,而把吴灭掉。探究吴、越的历史及其文化,就不能忽略这次战争,因史记简略,有必要做深一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15.
在清王朝兴起和入据中原的过程中,有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619年(明万历47年)的萨尔浒之战,第二次是1641年(崇祯14年)的松锦之战,第三次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的山海关之战。萨尔浒之战后金汗努尔哈赤打败了明辽东经略杨镐四路大军的进攻,随后进入辽东,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形势,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清胜明衰之始,松锦之役清太宗  相似文献   

16.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17.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公元前二○五年四月,刘邦在袭占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利后,退守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经过两年多的积极防御,公元前二○三年十月刘邦第二次攻占成皋,大破楚军,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二○二年刘邦迫使项羽困扼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乌江自刎,用战争手段消灭了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势力,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成皋之战的汉胜楚败,集中地反映了儒法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简于事,详于言,用一个人物的言辞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并通过人物的言辞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殽之战》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也是《左传》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殽之战》反映公元前627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和晋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地域广,涉及秦晋郑三国;时间长,近则历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夏四月,远则涉及前三年郑用烛之武退秦师而暂时结成秦郑联盟的时候;涉及的人除三个国家的国君、谋臣、武将外,还有商人弦  相似文献   

19.
答: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古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爆发了一场长达一百余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布匿战争”。其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对双方来讲都是关键性的一战。在这次战争中,年轻的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公元前247——183年)堪称古代世界杰出的战  相似文献   

20.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