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而"亡"特指逃亡到国  相似文献   

2.
皮肤革dīfūgé“皮”是指动物、植物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哪里。傅:附着。)马中锡《中山狼传》:“牛之一身无废物也:肉可脯(fǔ斧),皮可(革享)(kuò扩),骨角且切磋为器。”(脯:用作动词,制成肉干。(革享):用作动词,制成革。切磋:磨制。)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木皮三寸。”《汉书·高帝纪》:“以竹皮为冠。”  相似文献   

3.
穷形尽相.使其形象尽致.指文学作品把形象描绘得极其充分、逼真.语出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方员,即方圆。遁同遁,逃离、离开。相,形象。  相似文献   

4.
“灵台无计逃神矢”是鲁迅诗作中的名句.灵台,根据考证有很多解释,《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灵台指心,言心有灵智能容纳各种智慧.我们从此说.  相似文献   

5.
韬光。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肖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晋书·皇甫谧传》:“韬光逐蔽,含章未曜。”孔融诗:“玫璇隐曜,美玉韬光。”养晦。指隐居待时。《宋史·邢恕传》:“公著(吕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也许有人对此就有疑问了:李白的名为何取“白”,而字又取为“太白”呢?这个“白”和白的颜色有没有关系呢?据李阳冰《草堂集序》:“(白父)神龙(功)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  相似文献   

7.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8.
释“肥遁”     
<正> 《周易》“遁”卦上爻爻辞为:“肥遁,无不利。”王弼注:“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也。”《经典释文》:“子夏传曰:‘肥,饶裕也。”吕祖谦《古易音训》引晁说之曰:“肥,陆希声云:‘本作飞’。”《文选·张衡<思玄赋>》:  相似文献   

9.
12、镳(“分道扬镳”)衔(“衔枚”、“衔恨、”“头衔”等) 《说文》云:“镳,马衔也。从金,(鹿灬)声。”段玉裁《注》曰:“马衔横贯口中,其两端外出者銮铃”。他们都认为“镳”是指“马嚼子”。实际上,具体指称“马嚼子”的是“衔”,而不是“镳”。“衔”,《说文》云:“马勒口中也,从金行。衔者,所以行马也。”段《注》曰:“会意。”又曰:“‘也’,当作‘者’。革部曰:勒马头落衔也。落,  相似文献   

10.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中的“逃”字,部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注为“退却,避开”。如果孤立地作解释,这样注还是可以的。若是联系上下文来考察的话,它跟下文的“避”字重复,这恐怕不符合《孙子》的原意。我个人认为这个“逃”字可以读为“挑”字。据《说文》,“逃”是“从定,兆声”,“挑”是“从手,兆声”;又查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逃”是徒刀切,属豪韵,定母,“挑”是徒了切,属筱韵,定母。同声例可通假,故“逃”可借为“挑”。《说文》:“挑,挠也。”“挠”是什么意思呢?《一切经音义》十四引《字林》  相似文献   

11.
“臊皮”一词习见于近代口语著作中,《中文大辞典》(台湾)释云:“[臊皮]颜面可羞也。[红楼梦]平日尽说人家长短,今日也落了不是,这才臊皮哪。”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则云:“臊皮(臊脾)同‘噪皮’,释见‘噪皮’条。[例](《三侠五义》一百四)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儿,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臊皮’或作‘臊脾’。[例](《花月痕》二十八)讨得来,也好替刘姑娘明明心迹,给钱同秀臊臊脾。”陆先生释“噪皮”为“爽快”,即“臊皮”也为“爽快”意,与《中文大辞典》所释不同。  相似文献   

12.
苏洵《六国论》论六国覆灭,对齐国说是“终继五国迁灭”,对燕赵说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课本注释:“迁灭,灭亡。与下文‘革灭’相同。迁,革,都是改变的意思。”迁,徙;引申倒是有改变的意思。但“迁灭”说的是齐,“革灭”说的是秦;前者是覆亡、国灭,后者是侵吞、灭人国。“迁”和“革”应有所区别,并不相同。齐在六国中,最后灭亡,史书记载,秦将王贲自燕南攻齐,入齐都临淄,“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降,秦迁之共(地).”齐是由于迁而灭亡.苏洵谓齐“迁灭”,是有所依据,正见斟酌工夫。秦灭韩魏楚,即以其地置郡,苏洵谓“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即指灭国置郡,变革了建制。(解释古文语句,不征历史事实,不串上下文,殊难得其解,便易有望文生义之嫌。)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有人说,我们有些笔杆子都姓“吕”,指的是两张嘴唇皮——吹起来忘乎所以,拍起来不择手段,昨天说是龙生龙,今天又说是凤生凤。(《文汇月刊》1983年第二期)这个例子中,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给有些笔杆子临时取了个姓,姓“吕”,接着又加以说明,“两张嘴唇皮”。这样叙述风趣幽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哭”、“泣”、“号(háo)”、“啼”都表示“啼哭”的意思,但它们表示的啼哭的情态却是不同的.“哭”指有声有泪的哭.《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哭,哀声也。”如今无声的哭也可用“哭”.“泣”一般指无声有泪的哭。《说文》:“无声出涕曰泣。”但也有称有声的哭为泣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号(háo)”常指有言的  相似文献   

15.
一、少,小①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徐珂《冯婉贞》)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例①“区区”意为少,指精技者为数很少。例②“区区”意为小,指秦国地盘狭小。这是“区区”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0.前言 0.1 本文所说的近代汉语,指的是从晚唐五代到清朝中叶的跟文言相对、以口语为基础的通俗的书面语。即古白话。包括敦煌变文,翻译佛经,禅宗语录,词、曲、话本,宋儒语录,白话史料,明清小说等等。 0.2 魏晋以降。直至解放初期,副词“cái”一直有两种写法:“才”与“(?)”。例如: (1)说者酒未饮时一事无,才到口中,脑烈(裂)身死。(《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2)(?)一月,诸州颁下;汉帝有救晓示,告言道:“刘家太子逃逝他州,谁人捉得,封邑万户。”(《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以“才”“(?)”并行的一千多年的使用情况看,除了语体色彩略有差异外,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为了行文方便,下面不管原文是“才”还是“(?)”,一律写成“才”。  相似文献   

17.
奈达(E.A.Nida)在《翻译科学的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on,1964)一书中把“动态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作为翻译的标准。鉴于“动态对应”常被曲解,他在《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1993)中将之改为“功能对应”(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应”,或“动态对应”,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意义,着重于译文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大简和毛诗《羔羊》的对比细读,发现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存在着异文和章次安排的差异。搜集前贤经学训诂和小学训诂材料,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文例排比法和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梳理“皮、裘、革”概念聚合与“紽、总、緎”概念聚合的对应关系,释读该诗对“节俭正直,先公后私,化行文王之政”的卿大夫赞美的章指内涵,只是不同的版本系统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9.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20.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北宋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人们无不赞誉绝妙,甚至有美称宋祁为“红杏尚书”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