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虹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离散作家”,她一直在海外华语写作空间中发展,最近以来,她开始高度关注国内的变化,并将出书的重点放在国内,这无疑显示了“离散作家”的回归倾向。这种回归一方面是华文写作和阅读的主要空间当然在中国大陆,没有大陆读者的肯定,华文写作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虹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离散作家”,她一直在海外华语写作空间中发展,最近以来,她开始高度关注国内的变化,并将出书的重点放在国内,这无疑显示了“离散作家”的回归倾向。这种回归一方面是华文写作和阅读的主要空间当然在中国大陆,没有大陆读者的肯定,华文写作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1996年4月23日至25日,“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南京举行。这次盛会云集了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及专家学者167人,其中境外代表42人,大陆代表125人。张炯、曾敏之等人主持大会,犁青、罗兰、许世旭、杜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性的各种文化交流愈来愈趋于密切。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一向致力于出版后台和海外社会科学研究专著的驾江出版社,干1993年12月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无疑是迎台了时代需要,且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文学研究专家所亟需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诚如该书主编陈贤茂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海外华文文学如果从1919年算起,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很少介绍到中国来。在中国大陆介绍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是最近七八年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7.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戴小华是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她的创作名满马来西亚,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期,她以揭露新泛电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沙城》、获奖散文《阿春嫂》、《戴小华中国行》等作品而驰名文坛,成为擅长于多种文学体裁的全方位作家,创作了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她成为海外华文女作家中的便使者,她的作品曾获1992年中国首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征文“徐霞客奖”和1993年台湾十六届中兴文艺奖,已有十多种著作问世。现任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会长。罗丹说:“艺术就是情…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章平,是因为2011年11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参加"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这次有400余人参加的文学盛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主办,受到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支持,与会者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在会后的参观交流活动中,我和章平曾有过几次互动。后来在2014年11月我们俩同时受邀赴江西南昌大学举办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研究从90年代开始起步,此后的研究逐步深入。这可分为三个阶段:作家作品介绍阶段、作家作品研究阶段、马华文学史的初步梳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华语文学”不仅越过了空间与国界.更整合了所有以中文叙事构成的意义空间.既有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又构成了平行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华文文学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当代新马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劲旅。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萌芽,并经过新马多元文化的洗礼,逐渐成长壮大的。尽管它不及中国大陆文学的汪洋浩瀚,也不及港台文学的跌宕多姿,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南洋社会生活土壤,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并广泛吸取中国母邦文学、西方  相似文献   

14.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她的经历已写成了长篇小说,而且已经7度再版;她的事迹与“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中国第一飞人”刘翔等117人一起被收入《中国第一年鉴》“人物篇”;在全国首届中青年作家小说擂台赛读者排行榜中,她名列第4名;2005年,她被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列入15年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华语文学散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确立了散文的含义,以为凡创作主体直接将个性、情怀、观点等,以散体文句真实、自由而又艺术地表达出来者,都可视为散文.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新散文在大陆、马华、台湾、香港、菲律宾、泰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发生发展的历程,并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华文散文代表性作家和文学成就进行了比较性评论与总结.文末指出,包括散文在内的大陆新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关系经历了合--分--合三个阶段,而最后的合势,必将给一部全新的世界华文散文史带来全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世界的华文文学研究钟帜1995年4月4日的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刊出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研究主任陈政欣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中国学术界是很认真严肃地在从事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包括马华文学)的工作。他们的诚意及毅力都不容置疑","与台湾文学评论界对马...  相似文献   

18.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9.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 ,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 2 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 ,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 ,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在这里,主要选择王安忆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她能很好地代表当代女作家的特征。“老生代”作家王安忆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资深的女作家。她的情况也最为复杂,从创作传统文学而起步到涉足反思、寻根一类精英题材,演进到创作新历史小说中向大众文学靠拢。她的创作风格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地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