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中锡林浩特市2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市环保监测站、市政府监测站)常规监测数据以及气象实时观测资料,对锡林浩特市2015年2月15日中度污染天气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湿度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污染天气发生时,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一槽两脊,中纬度地区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低层暖平流较强;低层弱的上升和下沉气流以及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污染物向上扩散;湿度场存在"上干下湿"的结构,有利于污染天气的生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盟2015年3月14日和28日出现严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均为PM_(10),污染物最大浓度分别为1 381μg/m~3和1 947μg/m~3。文章对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湿度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两次污染天气在欧亚高纬地区50N~0以北乌拉尔山至西西伯利亚都存在高空槽,中高纬为"一槽两脊"型,锡林郭勒盟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污染天气发生时,低层暖平流较强,地面均受蒙古气旋控制,整层湿度条件差,无逆温层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空和地区资料对2014年1月6日雾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预报结论:高空形势为暖脊控制时,地面为鞍型场形势,气压梯度较小,比较有利内蒙古西部地区形成雾霾天气。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相似文献   

5.
"菲特"在浙江引发了全省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本文主要是通过NECP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来看,暴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台风环流造成,第二阶段由残余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引发;(2)暴雨水汽来源为副高南侧的东风急流,"丹娜丝"的存在有利于较强水汽通量的维持;(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有利于"菲特"强度的维持,暴雨中心辐合辐散交替分布,近地面辐合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加强,促进降水。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东蒙冷涡底部大风核携带冷空气东移,与低层暖温度脊和高湿区叠加,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具备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潜势。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加强和发展,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符合华北地区降雹高度指标。高空冷涡东南象限的低层切变线附近由于热力和动力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午后的对流性天气。低层偏南风气流作为入流气流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保障了对流活动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8日乌兰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背景下,其外围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为西藏西部及青海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加热也促进了低层的能量积累;西藏西部、青海南部地区午后形成的对流云,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造成了海西中东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6月25日锡林郭勒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受高空槽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具备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合抬升条件等使强对流得以维持发展,分析雷达资料可知,前期65 dBz的强回波,较强的环境风切变等特征指示冰雹天气的产生;后期的强回...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出现在甘肃省中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暖湿的大陆高压、低层的切边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CAPE、K指数、假相当位温反映,强降水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且中层、低层均位于高能区。中低层水汽含量充沛,且具有较厚的湿层,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的水汽条件。位于倒槽中的锋面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700hPa和500hPa的垂直速度的负值很大,说明低层和中层都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7日柴达木盆地小灶火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冷温槽底分裂短波槽携带干冷空气入侵柴达木盆地,700h Pa暖中心的维持为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有利天气背景。强沙尘暴过程前后小灶火地面气象要素有明显的气压跃升、温度骤降、湿度增大特征。强沙尘暴发生时,小灶火附近~θse梯度明显增加且低层伴有垂直上升运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低层负散度、正涡度区,表明气旋发展有明显辐合上升,对应高层辐散,为此区域内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科苑 《今日科苑》2013,(6):46-48
大范围雾霾因冷空气较弱事实上,这几年,每到秋冬,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雾霾天气的持续,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9,(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17年2月20-21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槽一脊、低层切边线、高空槽、地面倒槽、低空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700hpa位置处,南海水汽被低空急流持续输送至河套上空,为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存在着显著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道其最大值为6×10~(-5)g/(cm·hpa·s)~(-1),为本次暴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位于700hpa偏南风急流的左前方及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既为暴雪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雾霾发生和形成原理出发,分析了现阶段衢州地区雾霾天气产生的社会原因;同时,通过统计调查分析,研究了雾霾天气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给出了如何防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连续两次预报失误的降水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对呼和浩特地区2016年4月中旬连续两次降水预报失误的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将两次降水个例认真对比分析发现,当中高层有天气系统影响、低层存在中尺度辐合系统和垂直上升运动时,在低层水汽条件不充沛时,在中尺度辐合上升较好的区域仍然会出现降水。数值预报的检验发现ecmwf_thin对降水落区和降水相态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发生在2014年4月16日~17日锡林郭勒盟春季的久旱转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和物理特征的分析。分析表明,本次降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降雨主要出现在气旋暖区;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维持较长时间,且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的次级环流中,有利于暖湿空气的抬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本次降雨过程中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东海海面的水汽先在长江下游地区汇积,然后向北输送至内蒙古中部地区,这种长距离的水汽输送,为此次久旱转雨的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呼和浩特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微波辐射计、3D激光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3月8日~9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本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热力和动力特征、地面辐射冷却作用等,揭示了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此次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近地面空气层处于饱和、边界层风力较小,逆温层的维持以及对流层中低层存在一支弱下沉气流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地面冷高压南压致使在白天气温维持较低,使地面蒸发减弱,是此次大雾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延吉机场气象台预报室在2020年春运保障专项学习时,把冬春降雪预报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回顾2007年3月4日04时到6日13时,延吉机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降水时间最长、降水量最大、降水相态变化较多的暴雪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影响系统发展、急流配置、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延吉地区的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南北槽合并与地面黄河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的结果,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以及中低层深厚的正涡度的产生和维持。水汽来源是由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和南海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抵达东北地区。强降水落区与850 h Pa正涡度和200 h Pa正散度大值区相一致。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有利于中尺度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通过ENVI等软件查看中国TM遥感数据等资料,通过对比雾霾较严重的北京地区与雾霾较轻的陕西等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印证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我国工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雾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2014年5月9日~11日降水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及降水天气系统对人工增雨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必须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条件下进行,合理把握时机和科学作业是提高增雨效益的关键。此次降水过程,高空环流形势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实施;同时从探空资料和云图来看:0℃层高度、低层适宜的风速风向、大范围中低云层的覆盖也是有利于飞机增雨作业的开展。自动雨量站实时雨量资料对作业过程的监测、指挥、效果检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