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明了马克思平等观的概念,阐释了平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范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为合理不平等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观虽然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深刻地启示我们:要防止和克服劳动产品异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要防止和克服劳动活动异化,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理念;要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努力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属,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凌驾于劳动者之上来支配、统治劳动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劳动主体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主体间关系相异化。深入解读异化劳动的实质内涵并探究其理论根源,对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的部分原因是劳动主客体地位发生颠倒,导致劳动者地位弱势、劳动精神式微和劳动观念模糊。基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剖析劳动的异化现象,把握劳动的育人导向,以“塑造劳动休闲观”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深化劳动价值观”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以“构建交往实践观”化解劳动者的交往困境,以“树立体面劳动观”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认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是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早期萌芽和存在形式,而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则是异化劳动的当代发展与普遍存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物化批判基于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与自由丧失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李高君 《文教资料》2007,(23):83-85
历史上对待劳动的态度存在种种悖论。马克思通过狭义劳动观、广义劳动观的阐述和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劳动的伟大作用。马克思的劳动学说给我们如下的启示:捍卫劳动者的劳动权、尊重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贺伊娜 《考试周刊》2008,(50):235-236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运用,阐释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的深刻启示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劳动等相互分裂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揭示了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自由意志遭到压抑、精神世界逐渐枯萎的生存状态。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求真尚美、追求卓越等为价值内核的劳动精神。因此,应当发掘与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消解劳动对象异化、劳动过程异化以及人的生存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异化劳动概念浮动着两种异质理论逻辑和话语诉求,是显性人本主义价值批判和隐性的实证分析相互缠绕的一个矛盾体。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主要有三点:它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批判概念,还是一个主体性概念。由于异化劳动概念方法论的弱点和局限,在理论上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9.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实践精神指引下,扬弃以往异化思想的成果。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与生态失衡之间存在内在逻辑。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应该通过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来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英法德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根源的揭示;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正公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提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最终目标的思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根本利益对抗的社会,一个富裕但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个人员充分流动的开放的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从相应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与批评毫无疑问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思想路径,借鉴加尔布雷思“好社会”的分析,可以引进另一种对和谐社会的致思方式,即:(一)十分具体地探讨并界定一下什么是对的;(二)区分开什么是完美无缺和什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两者之间划一道线。这种探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在思考方法、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从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三个方面论述了和谐社会思想。这些精辟的论述是和谐社会重要的理论渊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关系和谐是各个历史阶段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在根本利益上相互对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才会开始自觉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重要价值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不仅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巩固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为此我们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以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促进和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