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2.
何贵琴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5):127-128,130
许多学者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一部情书,或者仅就文本表现层面来分析贾宝玉性格。笔者认为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纲常名教、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女儿论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  相似文献   

3.
今人对贾宝玉之为"情不情"理解有两种观点比较普遍。其一,认为贾宝玉"凡世间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以及将其衍生为博爱平等的观念。这种观点似以偏概全。其二,是从《红楼梦》整体及贾宝玉情感历程角度理解的"情"而"不情"的观点,认为宝玉之为"情不情"是单纯的由"情"到"不情"。细考察之,"情"与"不情"实质上是矛盾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的三个方面——对待女性的基本态度、对待“男性”和“女性”的两性观点以及对“情”的体验和感悟——层层深入的性格层面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中所蕴涵的反对封建父权制文化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极富艺术感染力、最能体现作品内涵和作者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常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对贾宝玉的叛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再论贾宝玉     
张维雅 《文教资料》2011,(22):14-15
贾宝玉可以说是小说《红楼梦》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一个人物,历来评论者都认为他是封建旧贵族的一个叛逆者,是一个"新人",是个性觉醒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先觉者。本文在过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基础之上,以贾宝玉自身的软弱性本质为视角,通过对其一生中软弱性的表现,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分析,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思想内涵及价值进行全新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平等意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以“主子”自居,没有上下等级观念,能和小厮、丫环、戏子、尼姑等平等相处;二是不以“大男人”自居,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能把女性当人,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后一点尤为可贵,因为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东方古典文学著作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源氏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异同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两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性别、社会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中呈现出许多死亡故事。因为死亡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需要关注。将《红楼梦》死亡描写进行分类来考察《红楼梦》的死亡观,还可以透过几个主要女性的死亡来分析贾宝玉觉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不是“诸艳之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论文中,有人认为贾宝玉是“诸艳之冠”,这是校勘学的失误,是对脂砚斋批语的误抄。正确的应为贾宝玉是“诸艳之贯”。改“冠”为“贯”,才文通意顺,才符合脂砚斋批语的本意。符合《红楼梦》小说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大量情节分析,提出了贾宝玉的“不爱”,如一是怕读文章,二是厌恶仕途经济等,论证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复杂的社会背景及家庭原因,并进一步说明了他的这些思想先进的表现以及他的叛逆性所起到的对社会的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是十四一十五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中国在明朝末年也出现了类似文艺复兴的种种迹象,可称之为准文艺复兴。李贽、冯梦龙等人的理论、思想成就是准文艺复兴的代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这一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典型形象就是在中国准文艺复兴的思想土壤中成长的。  相似文献   

15.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6.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女性化人格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之所以要把寄予家族厚望、担负光宗耀祖重任的贾宝玉,塑造成一个“男貌女心”的“双面人”,其创作动因或潜隐意图,在于他远祸避害的现实考量、“补天弥隙”的政治理想,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规范和要求。我们不能将饱含作人生智慧、社会追求的思想结晶,仅仅视为一种审美趣味的提升和写作技巧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自由放任,不走封建统治者所要求的仕途经济老路的逆子。在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贾宝玉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乃至压迫,同时也出现了促进其人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双方力量的对抗,让宝玉步入绝望,最终他以出家坚守了自由人性,找到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陈正万 《文教资料》2010,(30):10-11
《红楼梦》里秦可卿的故事因袭了《风月宝鉴》里的风月情节,贾宝玉和秦可卿都是风月人物的代表,《红楼梦》删除的内容之一,就是秦可卿勾引贾宝玉的情节。贾宝玉和秦氏相狎,是人格平等、梦魂相通、体贴关爱、吟风咏月、情爱合一的两性关系,寄托了作者的追求与理想。尽管作者由于难以启齿的苦衷而删去了重要的细节,但读者还是可以通过秦氏死后宝玉的反常表现而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本从人生历程的角度阐释贾宝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宝玉对人生名、利、情、爱的取而舍之,体现宝玉抉择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