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1+所+V+的+N2"是"所"字结构的一种句模。"所"和"所"字结构字在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方法复杂,给汉日翻译带来极大不便,以至于使翻译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难以变成一种科学。为加速汉日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所"字结构的日译实践提供参考,笔者选取了"’N1+所+V+的+N2’的日译"作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燕 《科教文汇》2007,(10X):196-196
“N1+N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文章以“熊猫”“鲸鱼”等词为例,分析了与偏正结构“N1+N2”相反的特殊类别,中心语素在前、修饰性语素在后,结构是前偏后正的逆序定中复合词,并讨论了这种特殊结构形式上的分类及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雪莲 《科教文汇》2010,(13):76-76,81
本文尝试运用配价语法理论,探讨了"对+N1+的+N2"这一结构引发的歧义问题。首先分析了"对+N1+的+N2"的内部语义关系,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假设,说明了该结构产生歧义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4.
白国芳 《内江科技》2007,28(2):28-29
英语除了用“数词+名词(单)复数”形式对动物按个体数进行数量描述,也可用“Num+N1+of+N2”结构按群体计量。N2是被计量的对象,N1是起计量单位作用的名词。本文主要探讨英语表量结构中动物群体单位名词的主要类型、功能作用、修辞特征及翻译。  相似文献   

5.
为变译正名     
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在申请国家“九五”社科甚金规划项日“变译理论研究”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变译”这一概念,使导“变译”一词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变译”早就存在,并被许多翻译工作者广泛使用,只不过翻译界一直不肯承认“变译”的地位,将其等同于“误译”,总让它以“反面教材”的形象示人,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为“变译”正名,主张翻译界应该正确认识“变译”、对待“变译”,重视“变译”研究,本文试从三个角度论述“变译”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阿利耶夫 《科教文汇》2008,(10):189-189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让汉英翻译者翻译时更深刻的了解1+2格式和2+1格式短语的区别。为什么选择“文学院”,这个例子呢?因为这是我个人在中国找工作的年轻人的简历上经常看到的一个问题。他们把“文学院”翻译成“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这样的错翻译也可能你找工作时有影响的。专业和学院的名称要翻译正确。许多外国公司招聘时很重视院系和专业。我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证明“文学院”的英文翻译不是“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而是“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  相似文献   

7.
周伊 《科教文汇》2008,(13):180-180
现代汉语“好不+A”同一形式呈现出肯定和否定两种义项,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本综述分为2个系列,本文为系列之一,将从“好不+A”的语义基础、“好不+A”的句法特征2个方面,对目前“好不+A”格式的研究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8.
张强 《科教文汇》2014,(6):124-124,128
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的实施,为师生的体艺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建立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了学校文化品质,创建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本文通过对当前各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将项目开展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体育、艺术2+1项目”的推进起到借鉴作用,让学生、教师、家长真正在“2+1项目”活动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闫玉洁 《科教文汇》2009,(15):240-240,250
本文结合动词从时间过程特征的分类,考察了“刚才+mV+的+n/np”中mV的时间语义是从“动作/瞬(短时)时/完成”到“结果/短时/完成”再到“状态/短时”变化的,并且知道“刚才+mV+的+n/np”中mV多为双限结构,而知“刚才”可以同时限定动作实现时间和状态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上官燕 《中国科技信息》2007,(6):178-179,181
本文借鉴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探讨了作为号召型文本——广告的翻译标准问题,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同于传统译学所特有的“消费者第一”、“二次创作”原则,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解释了广告翻译具体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继“一号文件”出台3个多月后,2006年4月,深圳又推出了由20个政府部门拟订的20项配套政策,总计340条,约4.6万字,从经济、法律、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注释“一号文件”,实际上,“1+N”政策体系正是深圳十几年创新经验的总结。“1+N”式创新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力求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曾杭丽 《科教文汇》2014,(10):130-131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化”翻译技巧的探讨,以期给中国典籍英译“以诗译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1+1+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尝试,以其可行性强且兼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势,近年来得到很多职业学校的推崇。本文结合我校烹饪专业成功实施此模式的例子,就“1+1+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教育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涛 《今日科苑》2007,(12):227-228
在更好的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翻译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总结以往的日译汉翻译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大胆实践,巧妙运用日译汉翻译的技巧,探索日译汉翻译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中日在更加广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希 《科教文汇》2008,(29):93-93
不可译现象在翻译界一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不可译现象的存在。本文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来引发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征 《科教文汇》2008,(22):32-33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它是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重要举措。但它的实施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校外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中,常存在许多洋化和不符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的现象。这是翻译中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尤金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专门造了一个词,叫做“translationese”。翻译症(translation syndrome)的主要特征是笔拙劣,即译出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译时受原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翻译症的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工作中我们对环戊酮离子(C5H8O^+)的激发态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得到环戊酮离子在激发态下的解离机制,旨在通过计算更加清楚地了解环戊酮离子的结构以及解离过程。以便得到碎片解离机制的相关数据,以“碎片C2H2O^+由C5H8O^+获得途径分析”为例,为实验与理论计算的弥合找到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利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系统研究S3N22+环状异构体的几何结构和振动频率,通过对两种异构体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得出S3N22+的两个异构体的热力学稳定性与动力学可存在性的关系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