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早在童年,我就养成个嗜报如餐的习惯。那时候读《中国少年报》,全学校订得一份,送来之后,我常常抢到手里,先看为伙。我觉得报上的知识比本里的多,报上登的事儿比课堂上的新鲜。课余时间,我给同学讲报上读来的故事,放了学还给村里的老人说美国、苏联如何如何。曾记得,老师还帮我修改了一则快板,让我有“六一”节说唱,现在只记得前几句了: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正在当班.突然接到记者小康的电话。说他在一个村里被一群农民围住了,这些农民要打他!还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跨上摩托车往这个村飞奔而去。还没到村里,就看到村边的一片森林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几百名群众不去救火,却在那儿吵吵嚷嚷。我拔开人群,只见小康被围在人群中,满脸通红。紧紧护着自己的宝贝摄像机。  相似文献   

3.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爱美的东西,看着蜜蜂在娇嫩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小鸡展开黄绒绒的翅膀相互嬉戏,姐姐妹妹们穿着艳丽的花衣裳……总希望能有一种方法把这美好的场景永远留住。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照相的叔叔拿着一沓美丽的照片招揽生意,我才知道原来美好的东西可以变成永恒的瞬间留在身  相似文献   

4.
编辑情缘     
珠玉在侧。自觉形秽,本不须置喙,但我渴望交流。小时候住在乡下外婆家。外婆家有间大屋常常有一群小朋友在那里读书.我由于总爱在门口捣乱,而被“请”了进去。后来才知道那是村里的民办小学。尽管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读书,但特别爱书,常抱书而卧。大概是从那时就与书结了缘,以至到1983年大学毕业时.我毅然谢绝了留校,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出版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5.
少年酒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6.
少年酒     
许冬林 《出版参考》2011,(10):37-37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抓拍的一张现场人物照片。夏邑县北镇乡郭王娄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及改革开放,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的模范,村里决定农历大年三十召开表彰大会,邀我去为他们照相。那天一大早,我背着照相器材骑着自行车赶往这个离县城三十多里的村子采访。这天天气又阴又冷,但参加会议的数百名村民还是兴致勃勃,一派喜气洋洋。会议开始后,主持人按顺序点名,让村民们选举出的模范逐个登台,披红戴花,颁发奖品奖状,照光荣像。为了表现模范人物与整个会场的气氛,我选择主席台为  相似文献   

8.
十六年来,我从新闻实践中悟出: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要解决好敢说真话和会说真话的问题。首先我觉得记者要搞清楚什么是真话。有件事虽然已过去多年,却仍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城郊的农村,村长自费为村里修建了街道,还建了一座村头牌楼。两项工程竣工时,村长请来许多记者,给记者的礼品中夹着一份赞扬村长如何致富不忘乡亲的材料。但在剪彩仪式上,底下有几个村民小声骂村长,许多村民还  相似文献   

9.
(一) 在我的案头放了一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这些佳作,我虽然过去读过,有的还读了不止一遍,然而,现在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新鲜。它们又把我带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去,我谛听到那时候的时代声音,感触到那时候的时代脉搏的跳动。在《飞兵在沂蒙山上》(作者韩希梁)里,我看到:蒋介石的御林军七十四师深入解放区的腹地,在孟良崮找到了自己的坟墓,而人民解放军,用“武器的批评”,对这个御林军作了正义的裁判。在《英雄的十月》(作者华山)里,我看到骄横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台湾长大的,但我是浙江人,在台湾念的是大众传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台湾的中华电视公司当记者和主播,4年之后被凤凰卫视的前身就是卫视中文台请到了香港。他们要找一张脸孔代表中文台的脸,他们选了我,觉得中国女孩要圆圆润润像杨玉环那样的比较好。1996年凤凰卫视开播,我就开始加入了很多很多的节目,比如说那时候有相聚凤凰台,有一  相似文献   

11.
生命册     
《全国新书目》2013,(12):108-109
我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归土地。可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自己的脸。是的,我照过镜子,可我看的是相貌,不是脸。一个人的脸应该包括他的全部生命特征。那时候我还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皮肤的颜色为什么是黄的,它是怎么染成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颜色来自于土地,我们与平原一个色调。  相似文献   

12.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家老宅弄堂出口马路的斜对面有一家一开间门面的照相馆,以前叫吉利照相馆,我和姐姐弟弟出生后,母亲经常带我们去照相。听妈妈说,原来她很喜欢照相的,因为每次带我去照相我总是哭,一点也不吉利,慢慢地她也不愿光顾吉利照相馆了。  相似文献   

14.
此生注定要和书刊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我就萌生当编辑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还能体会到那时候看到《读者文摘》、《辽宁青年》等杂志或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日后能成为编辑,编一份像《读者文摘》那样的杂志,或者开一家书店,守一屋好书,和爱书人分享好书带来的快乐,都是很惬意的人生选择。没想到事隔多年,我真成了编辑,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提起吐鲁番,那就是一个“最”——全国最热的地方。记得1980年7月,我从乌鲁木齐来到吐鲁番,是在将近午夜时分。那时候,汽车还没有空调,敞开车窗。一股火辣辣的热风从车窗外扑了进来。我用手摸摸,汽车表面烫手。我的嘴唇发硬,不得不用舌头舔着。  相似文献   

16.
阿科 《出版参考》2011,(4):50-50
自己本是一名背包客,最初接触沙发客,要追溯到2005年,因为那时候北京的外国人比较多,自己也有一部分外国朋友,在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了解到沙发客。当时还对这种“空间置换”的概念抱有怀疑的态度。主要是担心个人财产。素昧平生,又是外国人,搁谁心里也没谱。但是经过了我的“第一次”之后,这种想法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7.
我先讲一段往事:我家在苏南,一九四九年春解放,当时工作队住在我家里,他们的言行和作风很使我感动,我就给苏南日报写了一个稿子。我刚把稿子寄走,心里又有顾虑,因为国民党几天前还到我们村里来过。于是我又写信给报社,要求把稿內的具体地址勾掉。接着,报社马上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相似文献   

18.
写在下面的是我在国营友谊农场采访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我在这个农场前后经过三个年头,整整度过了十个月的时光。这些片断对我来说,是珍贵的难忘的记忆。在风雪中 1954年11月11日,我从友谊农场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那时候友谊农场还只是读  相似文献   

19.
本刊 《山西档案》2000,(2):45-46
三毛导语:小时候,在村里,我最羡慕二先生.二先生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他会算卦,会写信,会讲<说岳全传>,大娃子们都围着他转.二先生还会写"状子",只要他从城里一回来,大人们就抢上去问长论短.  相似文献   

20.
爱情的味道     
男窦彝撇 他,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是人们所说的两小无猜!剥随着时间的的流逝,他对我的爱也随之消逝!他选择了离开。他说犷他要实现他的理想··… 妈妈说爱人就像风筝,是给衬方自由犷可是那时候的我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真的离开了!从理发店出来后,我生活在回忆想起在我熟睡时,·一他突嘴。其来的作弄·… 那时候的我已经懂得妈妈说的话,懂得什么才夭爱情的样子1一l薰鬓鬓鬓黝摹纂馨蒸馨翼翼薰爱情的味道@王化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