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案导学"是利用学案将教学过程变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在"学中做"的主动接受,实现"平等对话,互动生成".学案设计要抓住基本要素,循序渐进地使用学案推动教学过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成:内涵阐释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11):6-10
"教学生成"意指教师指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了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两个方面。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生成性;生成性的教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生成"是一种整合生成,具有自然性、创造性、未竟性等特点;"教学生成"不仅强调"学",也重视"教",不仅注重对过程的分析,也重视对结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预成论"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教学活动的静态预设,注重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和他组织性;教学"生成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并以复杂性思维作为其立论基础。从教学"预成论"走向教学"生成论",是教学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平台支持下的网络授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强调促进生成,同时,在平台支持下,促进生成的教学内容设计具备可能性。促进生成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关注六个元素,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中:"引发猜想的元素"、"触发联想的元素"、"在场感的制造"、"接受障碍的设置"、"融入不确定性知识"、"教学留白"。  相似文献   

6.
"生成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预设"之外"生成"的、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形成。生成和预设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  相似文献   

7.
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研究》2017,(1):102-108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国培计划"的重要内容,远程学习活动设计是保证教师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培"远程培训实施的初期,教师远程学习活动设计以"传递接受"为主要特征,是导致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学习活动设计应从"传递接受"走向"互动生成",是提高远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宁夏为例,在探讨互动生成的教师远程学习活动设计的现实依据和主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生成的教师远程学习活动模型,并选取该地区四个市县区的部分学校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该研究对新一轮国培教师远程学习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案导学”是利用学案将教学过程变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在“学中做”的主动接受,实现“平等对话,互动生成”。学案设计要抓住基本要素,循序渐进地使用学案推动教学过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预设的",而且应该是要有"生成性的",要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设性".随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去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如何主动地引导课堂教学生成,或者说如何在一定预设下的有效的动态生成也被更多的教师所关注.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生成的最为丰富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文章探讨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地理教学中关注和利用有效生成的实施策略:教师要真心接受生成,精心预约生成,诱发动态生成,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因势利导,对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使用教学机智,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14.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主流话语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杨剑清 《广东教育》2007,(10):53-54
一、直面教师的假性成长——问题的流失和虚化经过沸沸扬扬的新课程培训后,一些教师大多满口的新课程理念和新潮的专业术语。"生成与预设"、"接受美学"、"对话""回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背景下,探讨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接受生成创造"教学法,探讨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模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生成性"是指学习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并从中做出推论。学生可能不理解老师讲解的语句,但他肯定理解自己加工生成的语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师纷纷在课堂上采用生成性理论教学,让课堂重新焕发了活力。  相似文献   

19.
当通过采用随机数生成密码时,密码无规律可寻,即使用户知道密码的生成算法,也很难破译,合法用户输入的密码可以通过解密算法被系统接受,用户可以根据使用要求改变密码,通过加密算法生成新的不可识别的密码存放到数据库中。  相似文献   

20.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