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1915年,从日本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一刊物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杂志是如何掀起"文学革命"风暴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值得大书特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文化杂志,举凡当时国人关注的新知识、新问题,都成为杂志探讨的热门话题,诸如孔子评议、欧战风云、女子贞操、罗素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新诗技巧等等,甚至开设"专号",如"易卜生专号"、"人口问题专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对思想流派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4.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5.
王玉霞  符青云 《青年记者》2009,(16):113-113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宣传思想,可按其政治态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5年9月~1918年11月)、中期(1918年12月~1920年8月)和后期(1920年9月~1922年7月)。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大学中文系以1917年作为“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并使“现代文学”成为一门与“近代文学”老死不相往来的“独立学科”。等于以制度的方式将一种本来无法断开的绵延之物一分为二了。1917年之前和之后的新文学并没有发生这种断裂,毋宁说是新文学史和学科划分制度本身制造了这种断裂。  相似文献   

7.
解读现代同人杂志--以《语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期刊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自晚清引入我国之后,迅速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可以说新文学走过的每段路程都与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峙中,《新青年》以传播现代文明为己任。在它的创刊号上,“新”被定义为“西洋文化”。但,作为现代文明的西洋文化并非铁板一块,《新青年》初创伊始,便对西洋文化中的法兰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9.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在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着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文化发起摧枯拉朽的猛烈总攻击,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使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觉醒。翻阅各种书籍报刊,基本作如是说。但由于大多论述没有展开就概述收尾,  相似文献   

10.
杜龙鼎 《出版广角》2015,(17):180-181
五四时期是西诗汉译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西诗汉译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诗汉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期刊这一重要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期刊文化。《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以之管窥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的关系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世传李清照有一篇佚文<祭湖州文>仅存的"残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此当为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撰写的挽联,而并非祭文残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认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秉承蔡元培老校长"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北大师生或以渊博之识,或以一技之长,或以多愁善感,  相似文献   

13.
清代《还魂记》评点本系列中有篇幅短小的评本,为明代鲜见。清初刻半园删订本《还魂记定本》中的评点文字主要为删改本做解释,重点评述的是原作的舞台价值。省悟子评本为手批本,题于清光绪十二年同文局石印本《江都省悟子批点还魂记》。评本关注男女两性间的情感世界和愁怨主题,并对可促进情节发展的宾白、唱词、关目做出了评点。作为普通评家,其多数评语态度中庸而不偏执。  相似文献   

14.
李辉 《出版史料》2005,(2):89-92
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白话文运动,开始于1917年。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做文章,随后又有《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的配合,到了1919年白话文运动的势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胡适说, “有人估计,这一年(1919年)之中,至少出了四百种白话报”。①郑振铎在《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中界定这一年出版界的精神“就在定期出版物……总有一个定向——就是向着平民主义而走。‘劳工神圣’、‘妇女解放’、‘社会改造’的思想,也大家可算得是一致。这真是极可乐观的事!”但对商务印书馆来讲,白话文运动却未必是件极乐观的事。据胡愈之回忆:“当时商务很保守,一切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批示了! 一篇题为《这个村胆忒大“直补款”也敢扣》的报道,刊登在2004年4月21日《黑龙江经济报》的头版头条。该文以确凿的事实、尖锐的笔触,披露了哈尔滨市松北区乐业镇一个村扣发农民农业直补款的事件。稿件发表后,犹如重石击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
对黄菡而言,在党校当老师是党的事业,在卫视为婚恋节目做嘉宾也是党的事业;但不同的是,后者的岗位似乎就在悬崖边上,随时都会给她带来蹦极般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纪实真人秀是时下最热门的电视形态,其"真实性"特征往往与纪录片相提并论,那么纪实真人秀与纪录片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它又能否为遭遇瓶颈的中国纪录片带来启示?本文将以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盛女,为爱作战》为例,分析两者间的互补关系,试图在当今电视生态"真实娱乐化,娱乐真实化"的倾向中,为纪录片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燕园师友记>初版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前夕,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旧闻丛书"之一.这个初版,据作者说,"是一个北大学子敬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一份菲薄的礼物".  相似文献   

19.
孙华明 《出版广角》2019,(12):30-32
品牌图书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在品牌图书的打造与维护上,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合为时而作,发时代之先声;二是内容为王,精益求精,实现精品出版;三是与时俱进,实现品牌图书的再开发。  相似文献   

20.
由顾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播出,引爆收视狂潮,网络平台点击量超过70亿。通过对乐视网络播放平台的粉丝文本研究,发现《何以笙箫默》网众在对热播剧的解读中实现了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跨媒介互文,并试图借助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跨域交往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