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特区的理论基础,发展经济特区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缩影。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形成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对外开放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一过程的。从中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政治及思想化诸方面来分析,可以确定地说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创新为灵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特区的理论基础;发展经济特区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以超前创新为史命的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缩影。经济特区的创新力度特别大,是由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因为创新是经济特区应运而生的历史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创立,更谈不上经济特区的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以一个崭新的形象站立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为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率先泼上了凝重的一笔。厦门连同深圳、珠海、汕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社会主义国家办经济特区,无疑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及其精采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天才的创造,是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杰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的运用。而他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无疑又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提出是在1979年4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周年。这位特区的缔造者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就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引领推动了经济特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文论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目标;继往开来,再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业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窗口"、"试验区"、"排头兵"的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特区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经济特区相比较,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区别在于:首先,经济特区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借助于特殊优惠政策;而新特区是依靠创新驱动;其次,经济特区在一定时期主要依靠外资、外商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新特区,主要是依靠内部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此相联系,经济特区都是设置在沿海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不受区位的严格限制;最后,二者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攻坚的阶段,或全面推进的阶段,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因而其改革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体系正确揭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剖析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义的经济特区从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开始,迄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经济特区呈现出多层级多类别的分布状态,成就了现今我国经济特区昂扬向上的发展局面。我们继续研究经济特区发展,明确特区未来发展方向,筑牢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使经济特区继续对我国新时代特区建设,并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国梦不断提供制度与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仍应努力增创新优势,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因此,经济特区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在诸多领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作用的新形式、新举措,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弘扬嘉庚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哪些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长期性。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任务,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决定了作为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2.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30多年曲折发展的道路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作出决策,从闭关建设转向对外开放。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从此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把中国推向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创办经济特区起步的,而它又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使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在实践上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龚所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主义,其二是中国特色,两者缺一不可。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方向问题,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共同的;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国情问题,这一点各个国家是有同有异的。总起来说,就是一个共产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由三方面内容构成的科学体系:政策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与策略。这一思想体系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和现实课题的具体解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在新时期的伟大目标。在什么样的基点上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我们长期以来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必然结论,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之一。这本身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客观依据和十分丰富的内容。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坚持在渐进发展中有重点突破的路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  相似文献   

19.
经济特区一出现,便以其优惠的政策,特殊的体制和超常规的发展,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显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如今,经济特区已经成为我国变化最神奇的一片热土。在这里,经济的腾飞植根于和带动了管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其变化为世人惊叹。在诸多的变化之中,随着十万人才过海峡,知识女性的大量汇入更是令人瞩目。她们和本地妇女一起,形成了海南特区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建设大军。广大妇女积极探索,乐于奉献,以前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无限热情与理想的社会.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狂热性和理想性,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成熟的认识所得出的必然结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一个从理想到理性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对于吸取历史教训,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