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教师是作为一个教育权威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灌输的,因而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应作为学生道德生活成长的指导、协商和一个与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的学习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这就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教育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情况下,人们却忽视了道德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重分析和论述了道德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首位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德教育评价存在着目标过高、泛政治化,重定性评价、轻定量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等问题。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评价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控制和激励功能,加深对道德教育评价的认识,设计完善的道德教育评价方案,并拓宽道德教育评价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以德治校。要以德治校,首先需要的是一大批道德高尚的教师。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笔者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就教师如何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祁娟 《文教资料》2008,(19):92-94
教师担负着主导未成年人德育的职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不仅在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更在于实施德育所需的职业素质.不仅是专职德育教师,全体教师都应当在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原则,锻炼结合学科知识实施德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改革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职业评价的内容,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师道德教育的构建应该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教师接受外部影响并将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因素很多,例如教师生活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化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等。作为学校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良好道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因此,新世纪有必要加强对教师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环境道德教育存在内容与性质、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优化教育制度与内容设计、加快教师培训改革、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与环境道德教育氛围等举措,实现教师教育专业环境道德教育的资源优化与途径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日益风磨的网络社会,它与现实社会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需要新的规范来调整,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在诸多的网络行为规范中,网络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具有传统道德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  相似文献   

9.
郭建斌 《新教师》2020,(1):12-14
教师反思的本体是评价。作为评价的教师反思是源于教育者对教育自身的评价,是走进教育过程的评价,是立足教育质量形成的评价。作为评价的教师反思要求教师反思的专业化、有意化和常规化。  相似文献   

10.
人们把政治觉悟看得很高。的确,它是高,因此,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人并不多,我说的是真正。  相似文献   

11.
师范教育的德育是所育人才能否为师的根本。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德育面临德与智失谐、德与文失谐、德与行失谐的窘境。师范教育的德育既有普通德育的共性,又有其固有特性,是更为严苛和神圣的德育范式。因此需要用原点思维对师范教育的德育进行审慎思考,让师范教育的德育回归“善”之本真,同时将“情”之德育融于现实生活,把德性的养成作为塑造德育格局的重心,进而追求德育的“美”之境界。建构师范教育的德育体系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下分析当代师范教育的德育理路,探寻师范教育的德育文化语境与路径。从面向“新时代”,植根祖国大地,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在“时间”文化语境、“空间”文化语境和“职业”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的德育(树人)之道,凸显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德育的实践逻辑、国际视野和专业属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高校实效,关键是健全机制。这需要更新德育观念、健全领导体制,以从思想和组织上奠定基础;强化分工与协调,以使德育工作保证质量;确保经费投入,以保证德育工作顺利进行;优化师资队伍,以提升工作效率;注重学生自育,以实现由被动德育到自觉育德的转变;完善监督机制,以确保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对德育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华  张典兵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89-97,124,120,121
德育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探讨德育评价的内涵、功能、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评价过程、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科学厘定德育评价概念,加强德育评价的元研究、实证研究,注重历史研究与比较借鉴研究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关照德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重视人文主义价值趋向是促进德育评价理论健康而科学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处于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重要变革时期,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立“开放型”、“综合类”、“高层次”、“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现德育过程的民主化,关键在教师。德育教师应当通过树立“平等性”教育观念、坚持“民主性”教育原则、倡导“合作性”教学过程和探索“开放性”教学活动等,着力解决传统德育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切实提高当前德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时期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品德的形成不同于知识的掌握,它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而评价规范个体化的标准重点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认知。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有明确而可行的要求,有切实的内容,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心理基础,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19.
刘峥 《船舶职业教育》2021,(2):68-70,74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以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为出发点,分析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基础关联,阐述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构筑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复杂科学作为研究复杂现象、复杂问题和复杂系统的科学,是研究如何按照事物本来的复杂面目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及其变化的一门新科学。复杂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为现代德育评价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复杂科学视域下的德育评价改革,应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一元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