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情分”现象想必为人师者都不陌生,比如某次语文测试,有一考题“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骨气在这里有何积极意义”。有个考生以几百字阐述了什么是积极的意义,什么是消极的意义,学生做答可谓是工工整整、满满当当。然而,就答案的准确性来说,却是谬之千里。但阅卷老师念其态度认真、书写辛苦,酌情给了两分。一张试卷下来,有如此“酌情”给的分数相当可观,这不能不让考生暗自庆幸不已。  相似文献   

2.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这是窝囊;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是窝囊;明明自己有理,可以…  相似文献   

3.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 "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 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意义空白", 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构建想像空间,启迪学生想像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又不知写什么的问题,近六年来,笔者以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现做一阶段性盘点. 一、关于"起承转合" 何谓"起承转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这种行文顺序往往也是我们平常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一面到多面,由外在到内涵,逐渐深入,逐渐清晰.这一过程,有曲有折,有阶段性,其间蕴藏着"起承转合"这一法则.  相似文献   

5.
范旭  彭樟清 《初中生》2002,(16):26-28
"现在的班干部也真‘吃香',什么‘三好学生'‘文明少年'都有他们的份,犯了错误也不用挨批评……"听了这一席话,班长章平火了:"胡说八道!你懂什么?你知道当‘官'的滋味么?"  相似文献   

6.
一个"差生"辍学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故事,但是,他那句绝望的呐喊--"你就把我当道错题叉叉了吧!"--多么让人揪心和惊惧!一个在"教育"面前丧失了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找回自己的价值么?也许,他本来就没有价值?学习差、纪律差就是明证?!那么,什么是价值呢?"从生命的角度看'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者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所发现,被人所开发、被人所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带来更好生活的'可能'……价值就是优化生命存在、增  相似文献   

7.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 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 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 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 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 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 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学生"看作动词.以"学"与"生"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认为"学生"内在地包含了几项应有之义.第一,为什么学:造就绚丽多彩的"'人'生'";第二,怎样学:要"生"学,不能"死"学;第三,学什么:以知识为媒介,臻达"人生之道".对这些意义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理解"学生"一词所蕴涵的应有之意,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培养、对于学习化社会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六一"节快到了。 爸爸问大刚:"大刚,今年'六一' 节我送你什么礼物呀?" 大刚想了想说:"我想在'六一' 节那天用您送给我的礼物为班级做一 件有益的事情,留个纪念。" ①爸爸问:"你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呀?" ②大刚摸了摸后脑勺,认真地说: "我们班办了一个图书角,有很多同学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不少考生把作文试题与某部名著(或某个历史人物)联系起来,采用编述故事的写法,对话题的内涵作出传神的诠释,写出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评价这些作者"皆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打碎了'重组',再塑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令人)一经细读,便油然生出赞美之情。"故事新编为我们在写作中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之说,古来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曾以"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今无论是专业的医学类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类专业,也成了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热选.那么,选择医学类院校(专业)在志愿填报时需要"防"些什么?本文就试图从这些方面给考生一些提醒.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之说,古来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曾以"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今无论是专业的医学类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类专业,也成了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热选.那么,选择医学类院校(专业)在志愿填报时需要"防"些什么?本文就试图从这些方面给考生一些提醒.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1月27日晚央视3套的"联合对抗"节目中,当红花旦主持人王良在给挑战者刘文涛读题时,有这样一题:"李白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指的是谁?"大凡有一些古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陈王"指的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曹子建,在此毋庸赘言.可"平乐"之"乐"字是否如王良所读之"yuè"音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下.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学校的美容室要开张了。"什么?美容室!"是啊,是专门给老师们做脸部护理,让心情放松的。"听完迎园中学校长祝郁的这番话,记者颇感意外,学校为什么会设美容室?在一片掌声中,嘉定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顾惠清和著名美容师陈晓惠共同揭下红布,"温馨园"正式面向教师开放。"这个名字是全体教师投票决定的,也代表着大家的向往。"祝郁向记者介绍道:"今后,我们会定期邀请美容师到'温馨园'来为大家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8.
2007年高考录取尘埃落定,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关注?编者搜集了今年一些地方高考录取的资料和数据,加以归纳、梳理,并按报考情况、录取给考生带来的结果等分成"冷"、"暖"和"冷暖之间"三个部分。如果这些特点能够为我们的2008年提供一些借鉴,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陈列了一张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1861年4月14日)王宗脉天安洪仁茂发给洋兄弟的"路凭"(照片,系通行证),这张路凭是太平天国对待外国人的外交政策的一件珍贵史料.路凭上说"兹有洋兄弟三名,前往'天海关'"."天海关"在什么地方?"洋兄弟三名"是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砍"价     
<正>春节前两天,奶奶让我和堂妹把鸡拿到外面请人杀。以往,这些事都是奶奶包办的,可今天她特别忙,所以就让我们代劳了。奶奶叮嘱我们:"以前杀鸡都是一块钱,不知春节有没有涨价。"边说边在荷包里掏了半天,摸出两块钱给我们:"给你们两块。如果没涨价,你们就每人五角的'劳务费';如果真的涨了,那就看你们有没有本事跟人家'砍'价了。"原来,奶奶是想考考我们。看了一眼那只动弹不得的花鸡,我胸有成竹:"奶奶,你放心好了,看我们的。"说完,提起鸡,拉着堂妹的手就出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