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老舍这句诗中描写的正是享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的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的最初200年中的整个过程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白马寺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2.
正光棍,在过去农村俗称为"和尚",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大概与僧人不能娶妻生子的说法有关。为什么和尚要"打光棍"?和尚真的不可以娶妻生子吗?和尚,就是佛教徒,即大家常说的出家人。大家都知道,佛教始创于2000多年前的印度,始创人是释迦牟尼。细说起来,目前有8个  相似文献   

3.
佛教东来两千年,已经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传入伊始,佛教并不被广泛接受。究其原因,佛教在进入华夏大地时还保留着较多南亚文明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佛教与东亚文明在价值观念方面屡有冲突。但在佛教缓和并解决一个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佛教也逐渐“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地分析阐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建筑群的基本形制,以及各主要建筑的特征。同时集合了辽阳地区寺庙的形制、特征等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教于后汉(约公元70年代)传入中国,其初始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而神仙方术在道教创立过程中,亦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来编造道教的教义及科仪。魏晋“格义佛教”时代,大量印度佛教经藏转译成汉文经典,其中又以玄学名相、老庄思想来释明佛教般若思想。  相似文献   

6.
曾顺 《百科知识》2012,(3):43-45
正1966年4月14日,在台湾花莲县秀林乡的一座寺庙里,一个名叫"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后改名"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组织成立了。组织的发起人证严法师是一位在当地清修的比丘尼,与寻常出家人依附施舍的生活方式不同,证严法师一直坚持不受供养,而是靠自己种地、织毛衣、缝布鞋、做蜡烛等方式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7.
1918年5月2日曼殊大师圆寂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苏曼殊(1884~1918)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人,他半僧半俗,亦僧亦俗,有时是身穿袈裟的和尚,有时又是西服革履、风度翩翩的名士。他通  相似文献   

8.
佛教典籍中极其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及其著作,主要存留于佛教类书。文章从博物学的角度,以四部佛教类书(《经律异相》、《诸经集要》、《法苑珠林》、《释氏六帖》)为典型,分别从编纂宗旨、知识分类模式、古代博物学知识的扩展这三方面,论述佛教类书的博物学特色的演变过程,力求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建筑以其鲜明的风格闻名于世,不但在中国建筑界享有盛誉,也是世界建筑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对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带来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中国佛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文化,应该得到现代建筑设计师的传承和借鉴,争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本文从象征文化着手,对中国佛教建筑的风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翠鸟属于鸟类的佛法僧目。中国的佛法僧目鸟类共有5科,新疆独占4科4种,分别是翠鸟科普通翠鸟,蜂虎科黄喉蜂虎,佛法僧科蓝胸佛法僧,戴胜科戴胜。除了普通翠鸟偏小,其余翠鸟体型大都介于30厘米左右,华丽的外表是它们共同的特征,羽色大都艳丽,以蓝、绿色占优势,堪称鸟中"四大美女"。把翠鸟称为佛法僧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在古代的一座佛教寺庙中,人们发现一种蓝胸翠鸟在大树上筑巢、产卵,和尚们却不知其名。因为翠鸟羽毛鲜艳,同寺内方丈的袈裟相似,故取名佛法僧。其二,佛法僧的叫法来自日本,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大约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印度和中亚地区的商人、使者和移民,沿着贯通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到达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到达内地。他们之中有佛教信仰的人,也把佛教带到中国。佛教传入汉地伊始,就受到统治集团的关注。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的两千多年中,不少帝王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介绍5位与佛教发展演变关系密切的帝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体验营销角度研究佛教体验旅游开发模式:明确佛教文化体验主题,策划佛教体验旅游项目,在寺内营造氛围渲染体验,利用佛教旅游纪念品加强体验效果,运用各种策略传播寺庙的文化影响。同时,针对佛教体验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谈及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绕不开历史古城西安。旧称长安,它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首都,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更与雅典、开罗、罗马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历经千年沧桑,这座城市被赋予厚重的底蕴风华。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大雁塔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它是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顺应佛教传播进入中原地区的最佳见证,是融入  相似文献   

14.
《青海科技》2014,(5):76-78
<正>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但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100年间,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未形成体系,扎根于民间,传统的苯教仍占有相当地位。当时,不少贵族仍然信奉苯教,享有很大权势,苯教师实际上控制着许多政治活动,在婚姻、丧葬、治病、耕种、放牧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作战、会盟等各项事务中,一般都由苯教师参与解决,苯教  相似文献   

15.
童彦婷 《科教文汇》2009,(8):256-256
六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战乱和分裂,使各民族人民被迫四处迁徙,精神的苦闷给佛教以兴起和传播的机会,特别是统治者都想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于是佛教勃兴。佛教纹饰在当时广泛作为日用生活器的瓷器上得到了充分发展,莲花纹样是这一时期瓷器上的主要纹饰。  相似文献   

16.
魏道儒 《百科知识》2009,(17):48-50
有条成语是“清规戒律”,在多数场合下泛指苛刻、陈腐或不合理、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惯例,是带有贬义的。这条成语来源干佛教用语,本来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戒律、规约,是没有任何贬义的。戒律不是中国佛教徒制定的,而是直接来自于印度佛教的戒律典籍。  相似文献   

17.
在现存的古建筑中,主要是以佛教建筑为主.佛教建筑中最有价值、保存数量最多的又以佛塔为主.佛塔从印度传入后,她参与了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中国的历史,也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适应历史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从同化到抽离——论中国佛教美术美学特征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好 《今日科苑》2007,(24):204
佛教艺术自魏晋传入中国后经历着极大的变化。从时间、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关照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经历着一个由美学理想的同化到美学意味的抽离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袁文良 《知识窗》2007,(3):22-23
佛教自东汉末年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国内战争连绵不绝,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生命无常,无所寄托,佛教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由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宗教势力的壮大,与统治者往往产生矛盾,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一一灭佛,拆除寺庙,毁掉佛像,令僧人还俗。在中国历史上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影响最大,并称“三武灭佛”。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佛教兴衰的寺庙建筑更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创新。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珍惜保护这些建筑古迹,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使得古建筑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主梁弹性挠度的计算分析,大概掌握该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受力情况,为维护修缮该古建筑提供力学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