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原文化对以岭南文化为特征的广西文化的影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民间的天然影响、各朝各代政府的政策影响外,历代中原文人流寓广西,对广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唐代的柳宗元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移风易俗作为国家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主要通过行政力量,用新的文化形式和风尚代替陈规陋俗,这样的推进路径存在着民意基础薄弱、手段过于生硬等明显不足.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确定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和类型是利用其推动移风易俗的前提.在学理意义上,移风易俗与传统文化之间也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过去的移风易俗实践虽然也重视传统文化资源,但存在着资源不足、挖掘不够、滥用误用、主体对象错位等问题.要避免此类问题,未来的实践中可以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提炼传统文化精髓,选择好移易的时机,把握适用范围,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依靠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与浸染,因俗而治,实现民众内在变化,主动地推动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3.
土地神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地位低下但又历受崇奉,影响迄今不绝。文章尝试运用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分析这一文化现象,这对当代的移风易俗也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桂学研究价值始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桂学研究是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广西社会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其研究的内核价值,是通过文化研究为始端,以广西人务实开放、崇尚学理、以义为先、会通百家的独有品格,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和经济意识,成为地域认同的核心。桂学研究还是中华社会、文化、经济整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团结海内外桂人的桥梁与纽带,对于重振广西人自信,重树广西人形象,重建广西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跨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背景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广阔;开发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加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导游的培养,成为实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前景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杰锋  陈俊良 《知识文库》2023,(11):182-185
<正>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出发,探讨东南亚来桂留学生在广西地域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与问题。首先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其视角下对地域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随后概述了广西地域文化的特点与历史渊源。接着,分析了东南亚来桂留学生文化适应与教育现状,并探讨了广西地域文化教育对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问题的建议。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中国。其中,东南亚留学生数量占据重要地位。而广西地处中国与东南亚交界处,是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与中国连接的重要门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文化优势。因此,研究广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广西都安麻叶馍的形成、制作过程、味道以及古今变迁,探究社会变迁中广西都安麻叶馍在馈赠和祭祀中的文化表达以及物与文化的关联,勾勒出了广西都安麻叶馍的文化记忆,以此探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型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9.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10.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福州女性群体为个案,借助人口调查和海关报告等中外文献资料,探讨近代女性与教育、社会变革、习俗演变的关系。福州开埠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女性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变革,影响着社会观念和习俗的改变,推动了福州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风俗的历史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社会政治、地域环境、经济形态、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风俗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往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大澳龙舟游涌在传统风俗传承过程中,依据地方环境、配合地方社会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民间理解以及内容变化。这种极具地方色彩的诠释与再解读,令当地居民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自然地接纳及认同本土传统风俗习惯,促进他们对地方传统风俗的坚持和传承。本文基于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与佛山九江传统龙舟的比较,对两地传统龙舟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实地采风,考察二者之间的袭承关系与发展变革,旨在探究潜藏其中的文化根源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3.
作为开启中国近代文明先发之地的吴地,在其教育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女学教育、工商业兴学、深受教会教育渗透等区域特色。昊地发达的经济文化、“兼容并包”的风俗、“敏而好学”的性格特点、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较为开通的社会习俗”等,是昊地近代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激烈变革的时代,自西学东渐之时也伴随着西俗东渐的过程。由于中国旧的传统礼俗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展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传统习俗演进的丰硕成果,使得我国社会习俗的西化过程基本上沿着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5.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人朱维鱼《渭城竹枝词》,写叙古事时俗,生动真切地记述了咸阳的地理风土,描绘了咸阳的乡俗民情,大略勾画出咸阳在秦崛起的历史阶段乃至帝都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保留了历代咸阳社会生活史以及社会风俗史的若干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论中英社交文化习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们需求的某一特定生活方式。通过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与英国的pub(酒吧)文化对比以及中英party交际文化的对比,可看出中英文化习俗的差异。这表明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增强文化差异的意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东茶叶生产、贸易兴盛,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茶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关于茶的文化和风俗。通过对清代广东茶叶文化与风俗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当时茶叶生产、贸易以及与民众生活关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三敏 《商洛学院学报》2012,26(5):53-57,83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协调维护人际关系的作用,它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与风俗民情。主要从避凶趋吉和避俗求雅两个方面对合阳话中的委婉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并从社会文化及民俗的角度,对委婉语的形成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农民工是不可或缺的建设力量。关注农民工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就业,由于心理、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和诉求。本文着重聚焦在穗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诉求,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