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隆平传奇     
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却有不少人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更不知道袁隆平的传奇经历与业绩。袁隆平在中国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引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稻面积是种植的杂交稻。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促进中国粮食登上新台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传奇事迹  相似文献   

2.
四、坎坷婚姻 哀隆平像所有五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在对待恋爱、婚姻这一人生重要问题上,其态度是认真的、负责的、纯洁的,但又是十分坎坷的,颇具传奇色彩。 初恋之苦恼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三、四年了,论学习和教  相似文献   

3.
三、教学生涯 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从1953年入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起,至1971年调省农科院杂交稻协作组止,  相似文献   

4.
突破难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袁隆平把“三系”配套的设想变为现实,应用于生产,经过多少艰难险阻,走过多少坎坷之路,突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相似文献   

5.
袁隆平的学生时代,是从1936年他6岁时在汉口扶轮小学启蒙开始的,到1953年23岁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前后历时18载。其中经历了抗日战争中的动荡童年,随父母逃难从北平湖北汉口,入湖南桃源再至  相似文献   

6.
关怀与鞭策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亲切关怀。 早在80年代末期,袁隆平提出的“两系杂交稻”还处在试验阶段,就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和关怀。1989年6月16日他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湖南的水稻原来增长15%~20%,最近有个新发现,又可以增长20%,证明潜力还是大的。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小平同志指示中的“最近有个新发现”,指的就是袁隆平正在研究的“两系杂交稻”,这一指示对正在攻关的袁隆平及其同事们,无疑是莫大的鼓舞。现在“两系杂交稻”研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生产,正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  相似文献   

7.
选择世界难题 在对待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袁隆平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当他在初恋中受挫后,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了。早在初恋中曾对恋人透露过自己在农业科研方面的宏伟抱负:要在实践中选准研究课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第一流的业绩。尔后的实践证实了他的诺言。  相似文献   

8.
永无止境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研究方兴未艾,当前仍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仅从他所提出的从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这一战略目标来看,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达到的,而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攀登。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使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登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至今已历时36年。30多年来,袁隆平不迷信经典遗传理论中“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支持不断创新,既坚信“实践”的权威,又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始终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往复循环,攀登着座座高峰,创造着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 在杂交稻处于攻关阶段的70年代初期,每逢新春佳节,因育种需要,袁隆平都坚守在海南育种基地。1974年春节,袁隆平照旧不能回家团聚。正巧在这时,他爱人邓哲因出席广东廉江一次生物防治会议,才得到来海南岛看望丈夫的机会。 春节那天,袁隆平带着妻子来到海南胜地“无涯海角”。只见  相似文献   

11.
巨大效益与深远影响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到1973年“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历时十年。1974年进行优势鉴定,1975年多点示范,1976年全面推广。在全国大推广五年后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并列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袁隆平     
袁隆平 高级育种家。1930年出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1970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至今在湖南农科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现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遴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1980~1986年先后7次到国际水稻所以高级科学家身份从事杂交水稻合作研究,1990年起至今先后多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以首席顾问身份到  相似文献   

13.
巧遇袁隆平     
4月中旬,随陈明义主席在厦门调研。当得悉袁隆平院士第二天将路过厦门的消息时,陈明义主席特意嘱咐我,要好好采访,他可是顶级科学家啊!  相似文献   

14.
巧遇袁隆平     
4月中旬,随陈明义主席在厦门调研.当得悉袁隆平院士第二天将路过厦门的消息时,陈明义主席特意嘱咐我,要好好采访,他可是顶级科学家啊!  相似文献   

15.
走近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学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至1971年2月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师。1971年2月至今,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任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2001年7月同济大学农业研究院聘为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初袁隆平的祖辈走出江西省德安县青竹坂坡,到21世纪初袁隆平重返故里,100年的岁月轮回,100年的世事沧桑,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太多太多人间的悲欢离合,儿女情长……无情总是伤心事,有情却是故乡人。沧海桑田,时代巨变,社会舒展开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历史老人的笑容是如此意味深长。2004年9月,74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携家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江西省德安县,在那里留下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佳话。应本刊之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左一兵先生于日前专程到湖南长沙、江西德安等地实地采访,首次对外披露了袁隆平院士当年回江西寻根的一幕幕感人场景,折射出袁隆平院士的博大胸襟和大师风范。——编者  相似文献   

17.
1、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举世瞩目,曾获得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四项国际性科学奖,而做出这一杰出成就的袁隆平研究员则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是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开创和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荣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9项国际奖励。袁隆平科技创新取得卓著成功有很多因素,他自己总结其中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是本人在科研道路上的点滴体会。”即袁隆平成功的四要素是: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长期不懈的勤奋努力,在探索中孕育和进发灵感并及时捕捉和运用灵感,善于发现、抓住和利用机遇。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毅力;把地球挖走,靠的是可怕的科技——巨型物质加速器。无数的机器开动,地球将很快被挖得干干净净。可怕的场景!竟然有一些疯狂的科学家建议赶快制造这样的机器。他们居心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