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仇璐 《精武》2013,(23):23-24
疲劳是竞技运动必然经历的过程,没有疲劳就不会产生恢复,不产生恢复就不可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机能水平。本文简要论述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中医学机制,井对运动后疲劳恢复常采用的中医学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大众对运动疲劳中医学本质的认识,对运动训练囊劳恢复提供相应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学的理论根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它们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应加强研究中华武学与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关系,促进中华武学和中医运动学的发展,以求培养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脉诊舌诊在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应用中医学脉诊舌诊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诊断的理论依据;在总结10余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评定原则与评定方法,给出具体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如何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当今世界运动训练科学和运动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和正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因认识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众说纷纭,各具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其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强调以"养"为主,提倡机体的"阴阳平衡",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在运动医学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也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将以中医学的视角对运动性疲劳的含义、病因、病机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望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在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学在备战八运会科研攻关中的应用段桂华*孙保成*连建华中医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由于其独特的诊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人们在竞技体育中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一般仅局限于将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草药作为各种营养补剂应用于运动员训...  相似文献   

6.
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运动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构建需求为主要研究方向,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对我国现阶段各医学院校的中医运动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生存环境、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现状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这有利于我国中医学(运动医学)专业方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对该专业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医疗运动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蘑菇:蘑菇主要含铁、钙、磷、钾等元素及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蘑菇性味甘、凉。慢性胃炎患者忌多食用。因为蘑菇中含有一种叫甲壳质的物质,有碍胃肠的消化吸收。所以,慢性胃炎患者忌多食用。香菇:香菇主要含有矿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香菇性味甘、平。痘疹发后忌食用香菇。因香菇有促进痘疹透发的作用,但痘疹发后,邪去正伤,食用透疹之品,反有损正气,故《随息居饮食谱》说:“痧痘后、病后忌之。”黑木耳:黑木耳主要含有钙、镁、钾、锌及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木耳性味甘、平,慢性…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联动的角度,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选取国内八所中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对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展望。总结了中医院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考评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民族传统体育中医本位学科地位、发掘中医学科与民族传统体育联动要素、引进跨学科师资,以及编撰中医学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用教材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浩 《体育世界》2010,(4):75-76
不同的负荷需要相应程度的恢复,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有针对性的恢复手段予以相匹配。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有着丰富的恢复方法与手段,予以有效地采纳能推动“国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予以梳理、总结,结果表明,中药在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抑制、运动性贫血、运动性损伤、运动性失眠等方面均有应用,不同病症用药特点有所不同,同时针对目前中药在运动医学中应用现状,提出运动医学应更多吸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加强中药在运动医学应用中的剂型研究,并增加和其它疗法结合运用研究,以及中药在冰雪项目中的运用研究等建议,以促进运动医学与中医学更好的结合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东方传统体育发展的独特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深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随着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 ,如何保护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改革、吸纳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华就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因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保存 ,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共同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文章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简要分析,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理论概念的阐述,进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利弊影响。力图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下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文化底蕴也必然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同角度谈起,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及文化学的相关知识。主要阐述了文章的开展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核心概念的厘定;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及现代思考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武术体育化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进行研究和反思。研究发现: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异变"的里程。(2)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边缘"的境遇。其原因在于:"武术名词"的含糊滥用,造成了传统武术认知上的混淆和误读;"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忽略了传统武术其他属性的作用和价值;"崇洋媚外"的思想剥夺了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话语权;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限制了传统武术大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文化安全,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商业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保护、传统与发展等方面,总结传统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宽武术的研究视域,提升对武术的认识高度;保护传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有别于西方体育的特色,走"文化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比较分析法探讨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固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积极地促进着传统武术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适时改变实现传统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能使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为武术类、养生功法类、民俗体育类和少数民族体育类,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些项目的开展对现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有助于现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及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野调查法、逻辑思辨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文化流动规律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他们都存在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规律、文化中各种成分流动的不同步性规律和文化流动的整体性规律。探讨文化流动规律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流传,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策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保护战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地位;加强教育价值的开发,扩大人才储备;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二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不断发展中相互借鉴、完善自我,以及在人类健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