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处变不惊,及时向中共中央建议调整战略方针,以战略家的眼光,率先提出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实现了华中党军领导和指挥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中战略指挥关系问题。刘少奇对华中抗战尤其是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2.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相似文献   

3.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新四军军部驻淮阴西南的盱眙黄花塘期间,在同日、伪军和蒋介石顽固派军队斗争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军部领导招贤选能、尊师重教,克服了很多困难,先后创办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培养了不少抗战时期急需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及时充实和加强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队伍,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面对当前淮阴缺乏数千名合格中学教师的实际,研究黄花塘畔英才辈出的历史经验,确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过铁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们新四军在苏北打了一场大胜仗,消灭了汪精卫的伪和平军28师,击毙了师长潘干成,占领了淮阴城。新四军军部也从盐城迁到了淮阴。10月,新四军开始北上,向山东一带进发。当时,我所在部队是军部的警卫营,跟随军部一起行动,沿途要经过涟水、沭阳、郯城等地。在经过涟水县时,我们看到当地的老  相似文献   

5.
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原因探析柳宏为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12月25日由苏北盐阜区停翅港向皖东盯胎黄花塘地区转移.至1943年1月10日到达目的地。这是新四军历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新四军黄花塘军部研究一度被视为“禁...  相似文献   

6.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了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党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来了,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发电报到延安,罗列了陈毅反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新四军皖南军部时期实施东进战略的情况褒贬不一。论者以为,尽管受到了种种不利因素和短期指导思想的影响和干扰,皖南军部一直督促所部东进抗日,尤其在周恩来巡视云岭军部和中央明确东进战略之后,叶挺、项英及其新四军将士更是坚决贯彻上级指示,深入敌后,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开辟了广大的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范长江随新四军军部转移动淮南根据地,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除了继续抓华中一带新闻工作外,把较多精力投入淮南根据地的化建设和艺运动,在当地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众艺热潮,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同时还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批杰出艺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分布于南方八省的红色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自1937年底在武汉筹建军部,翌年所属四个支队分别向大江南北敌后挺进,7月军部移驻泾县云岭.为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把游击战争推进到正规战争”。  相似文献   

10.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抗日文艺事业是同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四个阶段:一、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二、从1938年5月新四军东进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主要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开展。三、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重建到1943年冬,围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伪化和反磨擦,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四、从1943年11月华中局在淮南津浦路东搞文化实验区,到1946年秋解放战争开始,主要是深入贯彻《讲话》精神,从发展民间戏曲入手,使文艺更大众化、更普及。华中抗日文艺的主要特点是:1.贴近抗日的时代脉搏;2.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实践;3.在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基础上发展创新;4.尊重、关怀文艺人才,引导支持文艺创作。产生的影响是:1.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号角、战鼓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揭露敌人、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2.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与各界人士沟通、团结的作用;3.在推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促进、激励的作用。因此,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开辟和打通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尚未着手进行根据地的建设,没有在华中敌后站稳脚跟,易成为敌顽等直接攻击的对象。特别在政治攻势上,敌顽积极推行反共宣传、制造谣言迷惑广大民众,以损害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政治威信。为此,新四军遵照中央关于打击造谣中伤的相关指示,采取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胜利,严格部队的模范纪律,加强党的抗战政策的宣传等举措进行反击。新四军对反共谣言的应对形塑了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的政治和军事形象,鼓舞了敌后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八年一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坚持闽西南游击战争的二千多红军游击健儿,统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邓子恢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陈始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这次事件之所以发生和给我党我军造成极大损失,除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灭共的根本原因外,还与当时的新军最高指挥机关──军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本文拟冒昧地谈谈新四军部与皖南事变的...  相似文献   

14.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继续重视报刊的出版和利用,积极发挥了报刊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真实的反共阴谋,讴歌新四军与盐阜人民抗日的辉煌业绩等方面的作用,并为我党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的推进过程中,陈毅领导新四军率先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向长江以北发展的战略基础;率领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打开苏北新四军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共中央战略重心北移的目标得以实现。陈毅在军政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成为中央在华中军事指挥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对党中央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华中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台柱子.而新四军的发展和华中抗战的胜利,则是与陈毅的名字紧紧相联着的.一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湘、鄂、赣、闽、粤、浙、豫、皖八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军长和副军长.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东南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由项英兼任东南局及军分会书记,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从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曾提到当时江南的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江北新四军在张云逸领导下,建立了皖东抗日根据地。在“皖南事变”中,提到江南的新四军移师北上,只有项英、叶挺部遭国民党顽固派围歼,而未提陈毅。重建新四军军部时,陈毅任代理军长。许多同学不明白,“皖南事变”时苏南根据地情况如何?陈毅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战坚决,胜利不断、深得民心。叶挺、项英等领导把军部放在云岭,有利于南方的爱国知识分子及归国华侨青年就近参加皖南新四军。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被这里的抗战激情所感染,又呼朋唤友共同来抗日。他们积极地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在海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华中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开辟和创建的。党中央、毛泽东制定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为新四军规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地军民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部署和指示,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同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支援,促进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  相似文献   

20.
这是2011年春天。皖南的山山水水分外清秀。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云岭。云岭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