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作者、译者、读者跨越时空,交流文本意义的互动活动,而互文性理论则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二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向更加多元的领域继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互文性在翻译学中的重要性,论述了翻译语境和互文性的定义和特性,分析了翻译语境和互文性的关系,指出翻译语境是在翻译学内部对文本之间生成和聚合关系进行的研究,而互文性是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面关系的研究,两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发现,一切文本都存在对应的互文本,而且译文与原著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可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强调的是某一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相互依赖、相互指涉的关系,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基础与前提,而广告语的翻译无不时刻体现着互文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文性的由来与内涵等基本内容,其次通过对广告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互文性理论如何应用于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最后总结出互文性理论对于广告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翻译实际上是各种互文本间错综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的类型及其所指涉的翻译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看待翻译研究中几大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开阔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本文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商标翻译中,通过分析商标中的互文性现象及其在外文商标汉译和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应用,指出互文性概念开拓了商标翻译的新思路,为商标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而翻译则是社会语境中不同语言、文化、主体和权力话语下的产物。二者共生互补,相辅相成。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也为长期处于争论漩涡中的翻译“意义”中心论、翻译定本说和重译现象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更加客观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而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又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译者的角色,文本意义和跨文化互文三方面探讨,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以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为基础,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种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并尝试从作者、读者和解释者的角度阐释文本。本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Gone with the Wind书名的两种英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看成是处于与别的本文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以开放性的眼光来审视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通过对原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存在的种种互文关系的揭示,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要深刻理解和分析一个文本,就要充分关注原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四个方面(内互文性、微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文化互文性)探讨了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一些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实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译者的原语和译语的互文性知识在旅游资料汉英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是以文本间的嵌合关系来说明文化的集体记忆,是文学批评中的较新理论。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将互文思维带入文学翻译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探讨这一理论对于启发文本转换时对文化内涵的带入或重塑,以期展现出翻译研究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单位的问题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经思考,从四大角度分类如下:否认翻译单位的存在;功能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角度;篇章修辞学(结构语义学)角度;功能交际角度。这是对传统翻译单位划分方法的大致归类和总结,以方便我们进一步研究秋列涅夫(ТюленевС.В.)翻译单位思想的创新性。秋列涅夫翻译单位思想独具创新,其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应,把翻译单位当作是一种过程,认为翻译单位是转换素(Транслатема)。这不仅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在理论上把翻译单位当作翻译过程来加以研究,为翻译单位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把转换素当作翻译单位在翻译教学上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对于系统研究机器翻译中程序的处理过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文本的一个基本特性,它泛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指涉现象。本文借用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为分析框架,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尝试对多模态文本中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外在的影响和力量被纳入其中,因此读者可以从更加宽宏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多模态文本。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认知过程。将关联理论运用到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认知语境的分析,明确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和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