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小说、散文而著称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其旧体的诗歌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怀,郁达夫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强烈的爱国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2.
萧悫诗简论     
自中原板荡、晋室南渡之后,中国文学的重心即移向南方,进而形成了南北文学的异质,即所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①然而,南北文学的交融,则自其隔绝之时,便已存在。而在这种交融合流过程中,梁季及陈末,大批南方文人人北是重大的事件。正如曹道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韩孟联句诗。一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概说:认为《城南联句》有三个方面的创造性;《斗鸡联句》是一篇绝佳的咏物小品文;韩孟联句诗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二是对韩孟联句诗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认为韩孟联句诗的创作,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出了孟郊的潜能,展示了其"宏壮辨博"的过人才力;另一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来鹄诗简论     
来鹄是晚唐时有名的诗人。其诗思想性强,这表现在诗人关注民众疾苦和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抨击,抒写自己漂泊流离、穷愁潦倒的生活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批判。其诗艺术性亦高,这主要表现为善用比兴、寄托遥深,叙议结合、多用对比,描写细腻、刻划精微,语言浅近、诗风清丽的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颜检(1775—1833),字惺甫,又字岱云,广东连平州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朝考一等,以六部七品小京官起用,签分礼部。乾隆五十六年,随驾前往滦阳,校射中四矢,赏戴花翎。五十九年,擢云南盐法道,嘉庆二年(1797)调迤南道。后历任江西、河南、直隶按察使、河南巡抚等职。七年,实授直隶总督。十年,易州知州财政亏空逾十万,颜检坐查办不力,降调留任。十一年七月,在直隶藩司任内,因书吏勾结  相似文献   

7.
陈芳 《文教资料》2006,(15):49-50
军旅诗是指描述军旅活动的诗歌。由战争引发的离愁别怨、征夫怨妇等主题以及军旅途中的写景诗作,都属于军旅诗的范畴。建安时期出现了大量文人军旅诗作,其风格和类型也在这一时期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诗,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薛逢自大中十三年(859年)起,先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直到成通七年(866年),杨收罢相,才被调回长安,担任太常少卿,谪官蜀中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创作的诗歌二十多首,这些诗作,既反映了诗人那个时期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状态,又从中折射出诗人因人生际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心态及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11.
高启吴越纪游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纪游十五首》是高启在元未写的一组纪行诗,它是当时东南丧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高启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一生著述丰赡,且多名篇佳作,自然引起了后人对他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在曹植研究中,专家们纷纷撰写文章,或独树新解、或相互商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对曹植诗中抒写友情的篇章就研究的不够多、不够深入。笔者以为,曹植的友情诗虽数量不多,但较为突出,友情是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爱情、亲情一起构成了曹植诗赋中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3.
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生活内容上以行旅和娱乐为主要特色:水行当中,诗人对舟船上的生活做了更实际、细致的展示;舟船娱乐方面的适心悦情,使其笔调显得通俗细致、适性灵动。在透显的精神内涵上,着意运用的虚舟意象成为诗人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  相似文献   

15.
诗是语言艺术或者语言的演奏形式,诗人寻找一种能够表达思想的语言,使自己从闲惑中解脱出来,一切都交给语言。诗人寻找的这种特殊的语言,这种具有诗美特征的语言,是诗人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图象或哲学沉思存在的媒介物。诗人生活在这种语言里面,语言的诗性、诗的特质使诗人狂喜、惊颤不安。  相似文献   

16.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17.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9.
毛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俱工。在其留存的280多首诗歌中,与佛禅有关的的诗作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或赞美高洁的僧人,或刻画清幽的寺庙,或阐发佛家禅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其心中的苦闷,但他却并未从中得到超脱。  相似文献   

20.
《吴越纪游十五首》是高启在元未写的一组纪行诗 ,它是当时东南丧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高启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