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专业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考虑目前电气专业存在学生协同培养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和交流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和高校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
协同培养质量因子是衡量校企协同质量高低的有效指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473名高校学前师范生协同培养情况的调查、探索和验证,得到协同培养质量五因子:学生的企业实践情况、高校的学前专业准备、企业的协同实践行为、学生的高校学习储备、高校的学前协同环境支持。经协同培养质量因子三阶段水平分析发现,"企业的协同实践行为"是影响整体"学前师范生协同培养质量"的关键原因。对此,进行路径分析和验证,最终提出创设"高校的学前协同环境支持"平台、牢固"高校的学前专业准备"基础,促进学生实践和企业协同;以及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情况"指导,提升协同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不仅是一种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而且是与学科发展、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应用型大学大都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的"3+1"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合作,但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方式。本文结合当前应用型大学和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完善的考核方式,设计了"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企业学习考核表",便于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部门对协同育人过程中的"3+1"学生在企业中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以期为提高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水平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非标自动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新需求,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行业核心技术输出企业、高校与行业应用企业群多方联动、点面结合、灵活多样的"1+1+N"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发挥各方的优势,业界深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学校学习+企业学习"、两阶段"3+1"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外衔接、课内外结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格局,可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立体化职业素质培养通道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要素按一定方式互动作用、有机衔接贯通的动态系统。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整合各种资源,必将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学生有市场,同时解决企业人才瓶颈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融合,有效提升校企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效,论述了校企融合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态势。认为关注课程改革,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交替教学,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穿插教学等是培养与市场接轨的技能型人才特质的核心切入点。探讨了校企融合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方法,以及校企协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校企协同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有效方法,本文探索了校企协同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及合作效果,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22,(1):146-15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为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基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通过产学研和加强对学生专业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来确保高等教育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1"办学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帮助高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培养的目标,而学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相结合协同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协同共建优势学科专业,二是多元主体参与高校课程开发,三是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校企协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棱企协同涉及到政府、企业与学校几个不同利益系统,如何使不同系统之问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合作长效机制,是当前合作共建的瓶颈性问题.为使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发挥最大效应,协同论要求站在“协同”的角度,从协同的自组织性、整体性、协调性、控制性机理出发,采取战略、组织、信忠、监控与考评“五位一体”的协同策略构楚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的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满足国家海洋战略和区域海洋领域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协同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教学强理论弱实践、实践教学条件差、实践师资评价与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从学校不同院系之间的协同教学、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及学校与外部院校及各机构的协同合作三方面探讨了湖北文理学院改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实施协同教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需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探索了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并阐述了四条培养路径,包括1+X证书制度实施、引入企业经验人员、开展企业培训实习、学校与企业互动,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达不到行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制约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学校也不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最终也不能达到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的现状分析和改革实践,指出了校企协同育人六真实融合教育跨境电商复合人才职业胜任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学校教学改革进程、促成师资团队的建设、为跨境电商企业储备所需的人才、增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此研究也总结了在本科校企协同育人跨境电商多元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方面、学生方面以及学校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探索,以利于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关系,以探索高校培育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区域和高校发展的互助双赢.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法和协同学方法,论证在区域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构建协同关系的必然性,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新路径.建议高校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企业变革用人观念.学校要教书、育人"两手抓",尤其注重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能力培养的三个不同层次为:其一是较低层次,满足企业短工需求和季节性劳动力需求;其二是中同层次,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技能,可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其三是高层次,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具备岗位技术技能和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若干学校在这三个层次的实践,略知学校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武层次.  相似文献   

18.
田红 《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36-138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及政府企业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