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解读】 一、鲜明的主题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鲁迅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他当时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本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所写。当时他“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3.
姚广明 《山东教育》2000,(17):23-24
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参书上历来概括为“……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作品的原意。 第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旨趣看。 文出有因。该文写于1926年,正是作者从北京到厦门的这段时间,那些“正人君子”们正想把作者“挤出去”。此时的作者过着“辗转生活”,也是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忧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排遣苦闷寂寞,作者常常回忆儿时天真烂漫的自由生活,故写了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的集子里。作者后来把这些美好的回忆比…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1926年2月到11月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改名为《朝花夕拾》,编发单行本并添写了《小引》和《后记》。鲁迅的这组散文,有着深刻的现实时代背景,是死寂环境中坚韧的斗争利器,是"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朝花夕拾》的风格仪态万千,众妙毕备,而记叙中浓郁的抒情和尖锐的议论则是两株奇葩,构成了《朝花夕拾》波澜起伏而又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6.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作者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写作时间从1926年2月到11月,文中涉及的年代大约从1887年到1912年,最初以《旧事重提》的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5期至24期上,1927年5月至7月间,鲁迅在广州将其编为单行本,改名为《朝花夕拾》,并添了《小引》和《后记》,次年九月,由未名社出版。此集共十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是在颠簸流离的“纷扰”间书写的“闲静”的回忆。散文回溯人生历程,充满生趣,真切自然,将从童年到青年成长阶段经历的人与事娓娓到来。《朝花夕拾》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中学语文教材的事实,使得《朝花夕拾》从未脱离鲁迅研究者的研究视线,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不过,《朝花夕拾》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为学术论文,仅有的几部学术著作也倾向于单篇导读,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朝花夕拾》的综合研究专著。近期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散句,什么是整句?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例如:“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不能够.”(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句式匀称的一类句子.整句往往运用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编定《朝花夕拾》后,写了一篇小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在我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  相似文献   

11.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他众多文章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是鲁迅先生45岁时所作,其中不仅有鲁迅童年、青年时期的视角与想法,更有45岁鲁迅对生活的褒贬,这就形成了《朝花夕拾》中严肃的成人视角与有趣的孩童视角的交织,而它正是我们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直给予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说明它的美学风格。人情美、情趣美、理趣美相统一于《朝花夕拾》中 ,使它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本是作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  相似文献   

15.
梁蓓 《读写月报》2023,(8):15-18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以细腻的文字、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而被奉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入选部编版教材,《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部编版教材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其地位与重要性可见。除去《小引》和《后记》,《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的散文构成。虽然独立,但是它们不是无序存在的,而是整装在作品集中。引导学生从“单篇”的阅读中发现“整本”的奥秘,对于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主旨、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在叙事节奏?如何实现从“单篇”向“整本”的跨越式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鲁迅更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之相适应的是,在艺术上,《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语”形式,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7.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说本文的中心是表现鲁迅的“爱国”,他为什么要用三分之一的文字刻画藤野这个人呢?如果本文为了表达鲁迅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他的深切怀念,那么,没有刻画藤野先生的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删掉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再走近作者,走入文本,通过分析文字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使思路得以明晰.  相似文献   

19.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