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耳熟能详的两部爱情经典故事进行对比和探析,管中窥豹,以示坚贞爱情的矢志不移。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的爱情故事均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相似文献   

2.
L.L 《阳光搜索》2005,(7):31-31
《幸福》专辑中有快速强烈情感坚定激昂的快板如《大风吹》和《谁怕谁》,我轻快活泼自我主张的中板《我要轻轻为你唱首歌》、《肯定就是你》和《爱情精灵》;也有以深性款款为出发点,唯美梦幻浪漫的慢板抒情歌曲《幸福》、《悲伤独角兽》以及《爱过以后》。专辑中的歌曲将女生对爱情的甜蜜想像,幸福憧憬以歌曲表达出来,用Evonne的歌声转化为女生的爱情中追求真爱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和执着信念,为所有的女生加油打气,希望所有女生们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这对痴情儿女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世人皆赞,世人皆叹!而我则十分鄙弃他们这种似有似无、欲求不求的爱情。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放在最高地位,只不过当成水中月、镜中花罢了!历史上的伟人不是在高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吗?拿破仑不也呐喊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吗?梁山伯、祝英台不也为了爱情双双化作彩蝶了吗?  相似文献   

4.
谈谈爱情     
汪文娟 《生活教育》2014,(13):43-45
正在人教版教材中,初三上学期的《致女儿的信》是首次谈及爱情话题的文章,此前的课文没有任何涉及。初三的学生正是十五岁不到的年龄,正如文中的女儿一样的年纪,也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及时植入爱情种子萌发出自己对于爱情信念的年龄。从课文出现的时间和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地位来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课本没有涉及并不代表学生没有关注,他们接触的漫画、校园小说大凡是以此为题材,他  相似文献   

5.
张锡梅 《现代语文》2007,(3):124-126
作为抒情性的体,从词登上坛始,其所歌咏的爱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心爱的树》和《隐秘盛开》是蒋韵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书写爱情的两部力作。蒋韵笔下的人物,爱情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精神追求。为了获得爱情,他们以一种义无返顾的姿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求、守护,爱情是他们活着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蒋韵用她充满苦涩而不无亮丽的爱情悲剧表达着她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着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性格缺失。《伤逝》中的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后即淹没在平庸琐碎的日常家务中,逐渐使他们的爱情枯萎,涓生则不计后果地把无爱的真实推给对方,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寒夜》中的曾树生只顾自己的自由和享受,在丈夫生病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汪文宣,作为深爱妻子和母亲的丈夫和儿子,被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和现实生活的重负压垮,他表现出来的懦弱和无能也是让人又怜又恨的。  相似文献   

8.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青年时代一部杰出的剧作。作品讲述了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悲剧,把他们的爱情悲剧与当时德国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当时德国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致命的批判,同时歌颂了市民阶级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歌中对爱情的吟唱回旋往复,不绝如缕。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感情基调和表现手法却有着不同的风貌。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来探讨,发现他们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造就了诗歌相似的创作背景和他们对爱情共同的执着与热望,以及在表达爱情上委婉与直白的不同手法所造成的诗歌意象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古代性爱向现代性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都有形象的描述。通过对古代四部作品中女性爱情追求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性爱向现代性爱发展的轨迹:《西厢记》中出现了现代性爱的叛逆者;《牡丹亭》中杜、柳的爱情有了现代性爱的萌芽;《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把现代性爱向前推进了一步;《红楼梦》中贾、林的爱情把现代性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性爱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妃子杨玉环之间众说纷坛的故事,是许多诗歌、小说、戏剧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文人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对这个题材的主题表现和评定各抒己见。清初戏剧家洪(1645-1704)广泛参考前人作品,用长达10余年的时间,三易其稿,于1688年完成了《长生殿》一剧的创作。洪在《长生殿》中既批判了李、杨爱情所带来的政治上的严重后果,同时又歌颂了他们的真挚爱情,并对这一爱情的悲剧结局寄于深切的同情。因此,从作品描写的现象上看,《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复杂而难定。联系到李、杨故事的历史真实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海洋中,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和《楚辞》(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篇章。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那遥远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活动,表现了他们丰富深刻的爱情心理。这些诗歌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美学上都有着极大价值。 《诗经》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具有开创的意义。首先是内容上的开拓。《诗经》中的爱情诗所涉及的内容已十分广泛,活跃在诗中的各色男女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活。其中的许多篇章把坠入情网的痴男怨女们时而聪明,时而糊涂,时而笨拙的神魂颠倒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爱情的魔力。  相似文献   

13.
章通过对《了不起了盖茨比》与《荆棘鸟》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各自的追求和不幸的命运,探索他们悲剧的根源,引发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名利面前人性有时是多么脆弱!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彼得拉克的生平与思想入手,借助史料记载,客观剖析彼得拉克与劳拉之间的爱情实质,具体分析其代表诗集《雅歌》中的爱情因素。得出在爱情背后,彼得拉克借爱情这个能指,而把所指指向他一生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青的麦田,看着它们发芽、生长、抽穗直至变成金黄,把汗水挥洒在这片养育着他们的土地,弯下腰去,拾捡十年前的梦想,把爱情和事业融进了农民眼中的每一粒阳光,他们是尘世上最幸福的人,他们高唱着无悔的曲子为我们掀开了新的篇章,生活因他们而美好因他们而灿烂因他们而更执着。  相似文献   

16.
描写士妓之恋并非始于关汉卿,早在唐传奇中就有《霍小玉传》、《李娃传》等歌颂妓女忠于爱情的优秀作品,元杂剧中马致远的《青衫泪》、贾仲明的《玉梳记》以及张寿卿的《红梨花》等也都有描写。虽然这些作者抱有对妓女的同情,但大多数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或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单纯地赞美妓女的声容技艺,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过多地强调妓女的“忠贞”。而关汉卿不同于他们之处在于: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风尘女性来展现她们捍卫人格尊严和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在抗争过程中显示的胆识和心性,从而寄托了作者对风尘女性的…  相似文献   

17.
姜珍婷 《现代语文》2007,(1):114-115
《围城》是教育部指定的课外必读名著,但通过我在三所中学进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显示,读过《围城》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0%,这样的比例显然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在你最喜欢的文学名著这一项调查中,围城的排名既落后于《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落后于《雷雨》等现代文学名著,甚至远远落后于当代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中学生把《围城》摒弃于自己的视野之外呢?经过访谈和研究我们得知《围城》这部小说的内容并不接近中学生的生活,因而不能感染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虽然它也描写中学生希冀探究的爱情,但它对爱情更多的是调侃和戏谑,另外它也不是以情节离奇曲折取胜的小说,它展示的是知识分子灰色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见证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真爱的不懈追求。由于社会、时代、家庭等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此岸之恋的梦想、此岸之恋的幻灭、彼岸之恋的慰藉的历程,进一步诠释了爱情的永恒性和真爱的跨时空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伤逝的爱情     
涓生和子君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的主人公,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最强音。但他们的爱情慢慢变淡,最终走向失败,本文将探究其失败原因并结合现实对爱情主题进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