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且有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给学生提供了训练上的保障.加上形式上的创新又比内容、立意上的  相似文献   

2.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且有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中考的必考题型和内容,也是语文得分的重点,因此写好作文对于考生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中考作文由于时间的限制,考生的作文大都落于俗套,难以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要使自己的作文胜人一筹,文章的立意就要创新,有新意,才能见解新颖显个性。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上的撞击和精神上的享受及鼓舞。古人云:“意犹帅也。”所说的“意”就是立意,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方面,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  相似文献   

4.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的确,“新”是人们惯常的审美需求倾向,作文也是如此。新颖的文章总是能吸引阅读者的更多关注,获取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要有个性。然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有个性的作文太少了,陈旧老套,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作文太多,这恐怕与中学生不知如何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缺乏这方面的写作技巧有关。怎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最关键的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其一,从立意上创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提出的见解与众不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  相似文献   

6.
周远喜 《新作文》2004,(9):30-30,39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干树万树梨花开”之势,且呈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给学生文体创新提供了训练上的保  相似文献   

7.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为帅也”,这些论述阐明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要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主要方法有:  相似文献   

8.
“文章随时运,无日不趋新”。那些百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让人读之生厌。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作文才有鲜活力,读之能获得独特新鲜的感受。因此创新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么如何创新呢?以下五个方面仅供参考。一、题目新颖不老。近年来中考作文中,有自由立意空间、利于发挥创新能力的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见多,这就要求考生要补好拟好题。题目如同人的眼睛,是文章的神采所在,只有题目不落窠臼,才能使阅卷老师未看内容心先惊,并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人们常说“题新传神”、“题新夺人”就是这个道理。20…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中考“重头戏”,也是中考的“得分大户”。如何掌握和熟悉中考规则,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作文,是考生们应尽快掌握的应试技巧。何为好作文呢?《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要求:一是在作文中要有话可说,有事想写,有情欲抒;二是感情要真挚,感受要独特,体验要真切;三是能抓住人和物的特征,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四是要敢于创新,在文章风格上体现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中考“重头戏”,也是中考的“得分大户”。如何掌握和熟悉中考规则,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作文,是考生们应尽快掌握的应试技巧。何为好作文呢?《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要求:一是在作文中要有话可说,有事想写,有情欲抒;二是感情要真挚,感受要独特,体验要真切;三是能抓住人和物的特征,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四是要敢于创新,在文章风格上体现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吴学谦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125-125,179
纵观近年的中考作文,确实涌现出了不少佳作,它们立意新颖、深刻,选材精当,极具时代精神,表现形式独特,语言极富个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优秀作文从总量上来说毕竟还是相当不够的,多数作文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仿写成风,抹镣了考生的个性特征;抄袭作文,弄巧成拙;作文立意、选材、表现形式、语言等毫无新意,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新观念、新形式、新情感、新想像、新语言成了衡量中考佳作的新标准,多数中考优秀作文打破了写记叙文、议论文的“千篇一律”的作文形式,而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在形式上更呈现了“千变万化”的特点,令人为之叫好。一、戏剧小品演绎人生百态写戏剧小品要求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活动的时间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变化少。人物塑造不求多,但求鲜活。2003年中考满分就有许多优秀的戏剧小品,如江西省以“和”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我爱我家》,运用小品的形式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目前,中考作文的要求分为两个等级,即“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提倡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立意新、构思新、选材新的文章应多给些鼓励,告诉学生要善于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打动自己的文章才能够打动别人。让他们写别人少写的事,多写“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焉."由此,作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这一个”,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特征,也是众多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没有个性,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也是如此。而“个性色彩”在作文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立意的个性化通过审题明确文章的立意,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立意的个性化,即避免人云亦云,努力走出雷同化,能够见他人所未见,写他人所未写。它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独立思考的品质。对于当前话题作文而言,则主要指写作时独特的切入点。如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众多考生的立意一般为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影响对一…  相似文献   

16.
作文创新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要有个性。然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有个性的作文太少了,陈旧老套、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作文太多,这恐怕与中学生不知如何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缺乏相应的写作技巧有关。怎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最关键的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其一,从立意上创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  相似文献   

17.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佳作。有个性才有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言别人之未言,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感别人之未感,写别人之未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创新才有“多元”。有“多元”,作文的生命之源才不会干涸、枯竭。因此,无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应努力创新,追求个性。具体来说,个性主要是指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18.
郑慧 《广东教育》2007,(7):72-73
近年来,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总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常会出现立意和观点大众化、写作思路程式化和雷同化的问题.在这些看似成熟的文章背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篇又一篇没有独特的见解、欠缺个性发挥的八股式"作文",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明显不符合中考作文"立意深刻"的要求,更不能体现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除了从立意和标题的独特彰显出创新精神,还可从其外在形式和语言风格上体现出不一样的个性,达到进一步的创新效果. 形式新 有些中考作文题目,很难从立意上去创新,那么我们可以从形式的角度考虑创新.常用的创新方法比如拟小标题、写题记或以剧本、日记体、书信、寓言故事、数学证明题格式等形式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