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说异蛇     
《捕蛇者说》一文开头便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课本注曰:“是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教参》解释为“一种奇异的蛇,黑底白花纹。”到底何异之有?是什么蛇?还是不太明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不明白就要问老师,老师谁又见过这种蛇?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我走访了许多人,终于访到了一位湖南省永州地方的老人。他多次见到过这种蛇。他说:“永州(今湖  相似文献   

2.
我在备课时发现,《落花生》一文的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没过几个月”不妥,当时在办公室提出来和几位老师讨论。有的老师说:“《落花生》是名作家许地山写的,没错。”也有的说:“‘没过几个月’,就是‘过了几个月’的意思。”我想:“没过几个月”和“过了几个月”根本就是相反的,怎能互相代替呢?还有一位老师说:“没过几个月就是时间不长的意思,谁都能懂,何必吹毛求疵?”再有,“没过几个月”,到底过了多长时间?时间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3.
答读者问     
编辑老师: 我经常看到“法人”和“法人代表”这样的概念,但我不知道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也未去深究。前几天有个同学告诉我,“法人”就是学过法律、懂得法律的人。我觉得他说的不对,可是由于自己也不懂,因此无法反驳。请老师给予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4.
《小溪流》的编辑们: 您们好!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生。几天前,班主任拿来几本《小溪流》。由于老师在此之前说过这本课外书有多好,多好!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到老师手中抢!班主任真是哭笑不得。最后决定每组一本——轮流看! 我身为组长,当然可以先睹为快啰!想想那些没有的同学可真好笑:还有多久轮到我?还有多久才看完?《小溪流》的诱惑力可真不小啊!这还不是编辑们的辛勤劳动所酿造的甜酒? 《小溪流》这个名字我原来听说过,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她了!这本杂志真的特别适合现代中学生! “青春果园”、“花季有故事”、“高三专递”和“少年美  相似文献   

5.
不怕退稿     
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走进了《观察家报》的编辑部。他向编辑递上了一叠厚厚的手稿。那个编辑对这个小伙子很有些瞧不起,满不在乎地说:“这就是你最佳的作品吗?”“我想是的,先生。”“可你说过你还发表过其他  相似文献   

6.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河南省第二届少代会上,作为一名辅导员代表,结识了《河南教育》派驻会议的编辑同志,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交谈中,编辑同志向我约稿,没想到,从此我便与《河南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我在《河南教育》1992年第8期上发表《探索榜样教育的新形式》算起,作为一名读者和撰稿人,我和《河南教育》已经相伴走过了11个春秋。我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少先队活动设计”“辅导员沙龙”和“班队工作新探”栏目中,基本上都是应约而写的“命题作文”,偶尔也有应急之作。例如,1996年3月,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在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掐指算来,我与《教育与职业》的“亲密接触”已整整两年了。两年前的10月,我给《教育与职业》投寄了一篇稿件———《由拐杖想起的》。时隔数日,我打电话询问稿件是否收到,编辑部一位同志亲切地对我说:“请稍等,让我查查。”过了几天,我又询问能否采用,一位编辑告诉我,稿子准备刊发,并鼓励我多写一些与职教一线有关的文章。温馨的话语,亲切的鼓励,拉近了我和编辑的距离,也点燃了我关注、研读、宣传《教育与职业》的激情。这是我与杂志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作为耕耘在职教一线的读者,《教育与…  相似文献   

8.
投稿总动员     
编辑老师: 展信快乐! 我是贵刊的读者兼特约通讯员。自从我双手捧过第一本《第二课堂》,我就深深喜欢上了它。《第二课堂》让我在课外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趣味性。所以我想说:“《第二课堂》,I love you。”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投稿的欲望,但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加之自知文笔拙  相似文献   

9.
问答信箱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对两个词的读音发生疑问,一是《我的老师》中的“迹象”一词,应读“ji xiang”还是“ji xiang”,我在课堂上按照“ji音教,学生纷纷举手纠错,说“迹”字应该读做“ji”。为此我查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等,读音均为“ji”。另外,在教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其中的“薄烟”是读做“bao yan”还是读做“bo yan”?请一并赐教。  相似文献   

10.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您好!打扰了。今早听文选老师上课,我碰到了一个难题,特此请教,望能答复。文选老师讲解苏洵的《六国论》中的“齐人勿附于秦”时,他说“于”应解为“到……方面”或“在……方面”。而我认为应解为“向”才通顺点,但老师说他在一本书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人格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超越性人格教师”的论文,自认为在立意、论证和文笔等方面还可以,便寄给了一家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的杂志社。几个月过去了,打了几个电话催问,一位编辑告诉我:“论文与‘当下’现实距离太远,拟不采用。”我不埋怨编辑,老实说,我理解编辑的苦衷。我自己甚至都怀疑,象我在文中所论述的具有“超越性人格”的教师,在当今社会还存在吗?  相似文献   

13.
永州是一座古城,它像一本书,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永州又是一座充满新鲜气息的城市,它承载着古老文化正在抒写着新的篇章。我想,这正是郑小蓉主编《仰望西山》时最为强烈、最为突出的编辑意图吧。“西山”,可以说是永州文化的一个意象,它流宕着古往今来的厚重意蕴;“仰望”,既是对这厚重文化意蕴的景仰,又是对新的文化发展的展望。《仰望西山》共收集了69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湖南科技学院的资深学者和各类教职人员,又有在校就读和曾经在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QQ 《高中生》2004,(11)
高考过后的6月9日下午。《高中生》编辑部的电话铃响了。离电话最近的编辑拿起电话筒,里面立刻传出一个清脆而兴奋的男孩的声音:“您是编辑老师吗?我是四川省仁寿县的一位读者,昨天我们考了理科综合,最后一道关于动量守恒的物理题,跟我在你们杂志上看到过的一道物理题是一样的。幸好当时我特意做过杂志上那道题,所以考卷上的题我也做出来了。那道题目占了19分呢……”好事成双。6月10日一上班,理科编辑打开电脑,又接到一封报喜的电子邮件。报喜的是江苏省大丰市第二中学的胥家牡老师,他说自己发表的《抗非典中的化学、生物知识》一文(刊登于…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双重性格”学生的转变休宁县海阳一中黄绮霞去年12月5日,我班学生叶兵的母亲一见到我便高兴地对我说:“黄老师,您真是个教育有方的好老师。您知道吗?我儿子全变了,真感谢您!”“半年多过去了,我儿子再也没发过一次脾气,没摔过一件东西。他变得懂事多了,...  相似文献   

16.
用心血绘制“地图”的人──主讲教师黄修己印象李平我曾为中央电大的《文科园地》杂志主持过一个叫“文学之旅”的栏目。在这个栏目开篇的《主持人的话》中,我这样写道:“我曾不只一次地听我的老师们说过,学习文学史,就好比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旅行。文学史教材就像一...  相似文献   

17.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 贵刊2001年第2期《关于近20年来永州“柳学”发展状况的回顾》,对我近年来在贵刊上发表过的一系列柳学文章都作了评论,其中谬奖,愧不敢当,只作为对我的鞭策吧。 不过,对我2000年第2期的文章《当前柳学研究面临的三大课题》的评论中的一段话,我认为有必要冒昧作一些澄清。这段话是:“对王老文中提出的‘柳学研究人员老化’与‘研究成员散兵游勇’的现象,部分柳学专家持不同意见。……不过,无论怎样,王老的意见虽然有些偏颇,但其诚心可鉴。” 我要申辩的主要有两点: 一、我在《当前》文中完全没有“柳学研究人员老…  相似文献   

18.
“胡老师,快来一下,上海的沈南英编辑打电话来找你!”我放下内线电话,拔腿就往校长室跑。差点儿与刚要出门的校长撞了个满怀。“胡老师,快坐下!我正急着找你呢!”不待我发问,校长又说:“你班上黄萍同学的作文被《作文世界》录用了!刚才,沈编辑打电话来,要一张黄萍的近照,他们将刊发在封二的‘作文小明星’栏目上……”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给《作文世界》“寄了一篇作文”。过了一个月了。什么消息也没有,我想对老师说,但是我十自被老师笑话,笑我平时写作文这么差,竟然会给《作文世界》寄稿子;我想对我的同学说,但是我怕他们会说:我这么优秀的作文寄给《作文世界》,人家都说我的材料没有新意,就凭你,怎么可能发表?我想对父母说,但是又怕父母骂我,说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给《作文世界》寄作文,明知道不会成功的,还要浪费钱,白白数落我一顿。我心里这些话,憋了好久好久,但还是没有地方诉说。  相似文献   

20.
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过后想来,觉得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