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2.
因性施教与女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性施教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含义有二:一是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二是教育者应使受教育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的发展。因性施教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本文试就因性施教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对女生教育问题的关心。一、男女平等是因性施教的前提因性施教不仅在于有没有女生教育,或是否重视女生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  相似文献   

3.
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生物实体,也是拥有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而男女的性别心理差异也从多方面有所体现。本文展现了男生女生心理差异在智力、感觉、记忆和语言能力方面的体现,揭示了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并主张从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来采取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4.
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在强调适应男女生普遍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两性各自特有的发展规律。文章针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漠视性别差异,尤其是忽视女生的教育现状,提出语文教学应遵循性别心理差异因性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优势,补救劣势,促进女生和谐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男女两性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不同的性别特点。然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性别差异的现象。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消除各种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实施因性施教,使学生得到完整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应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既要从共性出发,又要从差异出发,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往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过于注重共性而忽视差异与个性。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不足,提出了“培养有个性的人才”的口号,注重特色,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差异,即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论及性别差异及其教育问题时,笔者强调“因性施教”。所谓“因性施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男女两性智力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两性各自的…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的心理性别差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仅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还包括他们的性别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实施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上应做到男女有别,因性施教。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就是扬长补短,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心理潜力。  相似文献   

8.
因“性”施教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对男生和女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实践中的因“性”施教大多存在着两种片面的理解:一是认为男生的智力比女生强,二是认为男生是男性化的性格,女生是女性化的性格。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和成绩与性别关系不大,性别与性格不一定存在对应的关系,教师应该在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施以科学的因“性”施教,解放人性,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9.
<正>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最具人文关怀的语文学科,对学生道德情操与民族情感的培育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语文教育以学生为本,观察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差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在群体心理差异方面,我们重点关注年龄心理差异和性别心理差异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年龄与性别差异,我们应坚持“因龄施教”与“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10.
《教师》2012,(10):5-7
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而且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在目前国内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诸多人士意识到了"男孩危机""女孩危机"的存在,于是乎,在教育界,继"因材施教"后,提出了"因性施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性别差异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方面的不同特点。男女两性不仅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差异,在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也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尤其在性格和行为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差异较为明显。性别差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而非生理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个体的发展既具有男女之共性,也具有男女之个性;既要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又不失性别本色。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既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应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改进儿童读物的内容,尝试两性化教育等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萃     
教育文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发表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一文指出:在强调男女平等的今天,许多教育者忽视了儿童心理活动中的性别差异,甚至生理上的性别不同,由此不仅导致了男女儿童间某些“非理性平等”的出现,也带来了一定的教育失...  相似文献   

14.
因材施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具有世界意义。研究旨在解决大班额授课制条件下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一是借助工具进行学生认知调查,解决因“能”施教浅化的问题;二是采用“扬长补偿”的教学设计,解决因“学”施教淡化的问题;三是实施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解决因“才”施教弱化的问题。以生为本,实施高水平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论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心理差异表现在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其中后天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实施因性施教的关键是通过更新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男女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对言语交际中男女两性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性别语言差异的认识,使两性能得体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7.
男女生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忽视学生性别差异的现象,存在着性别偏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性别心理特性的偏见;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教育科学中的性别偏见.要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关注性别差异,实施"因性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小学阶段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但是,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由于忽视性别差异也引发出传统性别观根深蒂固、教育方法缺少针对性、两性差异分化明显等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性别差异着手,提出摆脱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氛围;落实因性施教,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实施双性化教育,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由于技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某些专业班级出现了有别于普高班级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局面。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二语习得中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对影响男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开展因性别施教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男生班英语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