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链接: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诗集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读博尔赫斯,总感到面对的不是一个作为实体而存在着的人,而是一个游走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幽灵。他被尊崇为“为作家写作的作家”,而他的文本——只能用这个空泛并且被用滥了无数次的词,因为博氏的作品实难区分出哪些是诗歌、哪些是小说或者随笔——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写作而存在着。他是一个阅读者,他的一生不断在图书馆里阅读他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又不断地用想象和宗教式的虔诚…  相似文献   

2.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已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地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沉默和停顿是哈罗德·品特戏剧语言的突出特点。这种戏剧风格并非源自品特,但品特将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以至形成了一种品特式的沉默和停顿。品特戏剧中"言不达意",语言是一道道屏障,而沉默和停顿却蕴含着人物的真实意图。这种风格透露出一种刻骨的真实以及品特对生活透彻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人何时才算长大?人们不禁会想到十八岁。而这篇章却从生病这一独特的角度,描绘女性的心理,分析了人的成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品评章,我们不难发现章的主旨:没有谁可以依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也只有这时,才算长大——不论他年龄大小。此冷静地剖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处境,鼓励人们坚强地面对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打击,笑对生活,这样你才能尝到人生真正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学做一个人     
<正>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首先,为什么是背影?年青的生命,发扬蹈厉,云霞绚丽.而生活终归是散文的,其琐屑繁复万干隐痛与干变万化的情绪总如平静的水流之下暗潮汹涌.所以,散文总是易读而难进;至若内敛质朴、平实道来如朱自清之《背影》,就更难通感同情了. 倘没有三十年以上的人事裹挟,终归会对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视而不见,见而无感.而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正是若干背影的叠加与消逝.当他出现时,我们多不以为意;当他消逝时,我们多心怀恻隐而不细究;只有当自己也渐成他人的背影时,才始知这其间的深创巨痛.无论仇怨,无论爱恨,无论寡淡,无论复杂单纯,我们每个人终归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背影,直至成为自己的背影.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我们才能对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他人背影心怀怆然,难以言说却又不能不有所言说.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对班集体有归属感的幼儿,往往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能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会为自己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而感到自信和自豪,因而他在幼儿园里能充满热情地学习和生活;反之,如果一个幼儿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那么,他就无法从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为了满足幼儿的归属需要,使其对班集体形成归属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哈罗德·品特在《看门人》中通过话语权利的争夺和舞台动作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无法消除,彼此的存在亦即彼此的威胁,外在空间的压抑象征着生存选择的艰难。品特戏剧的表现方式是多维而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9.
学做一个人     
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五)一个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事,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我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至多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相似文献   

10.
傅冰 《师道》2005,(12):19-21
近日我看了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The Challenge to Carein Schools)。我没想到这本书如此深刻地打动了我,联系成功教育的理论,我迫不及待地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微小的感觉。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  相似文献   

11.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常常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与隔阂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动荡与飘摇,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Pinteresque)戏剧。品特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著称,而他本人又强调“文本的自足性”(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text)而拒绝阐释,令人以为他的作品均出自作者的杜撰虚构,但事实上品特的作品与其自身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描述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时品特曾这样说道:“在一定程度上,你和他们玩的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游戏,是猫捉老鼠,捉迷藏,躲猫猫。”本文以“游戏”这一品特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经历为出发点,结合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以品特的早期代表作品《房间》为例,从品特的童年游戏、品特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和品特戏剧作品中的游戏三个方面探讨了游戏对品特自身及其戏剧创作的巨大影响,由此推断品特的戏剧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其早年生活中游戏的继续和替代。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乡镇小说与沙汀提起现代乡镇小说,会让人即刻想到鲁迅那些以鲁镇、未庄为人生舞台留下的经典之作。虽然这样地追溯源头绝对无错,但如果真要寻找一位一生专注地描写中国宗法乡镇社会,并以此为自己全部艺术生命的作家,可能还非沙汀莫属。除了早期的几篇刻划知识者自身困境或从侧面反映土地革命的小说之外(《法律外的航线》、《老人》皆只有风土、乡土,而没有乡镇),远在1931年沙汀写的《风波——几段乡村生活纪实》里,便出现了他的故乡川西北荒僻乡镇的面影:当街的茶堂、烧饼摊、凉粉摊、赌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一家台资公司工作了六年,和不少台湾同事有过交流,有工作上的,也有私下的。 这种经验让我在读这本书时备感亲切。任何地方,你不去扎扎实实地投入生活个几年,是无法真的了解的。不过,世界上大部分人是靠标签、刻板印象来概括自己以及他人的人生的,而每个人也都难免被标签化,被刻板印象化,如台湾人、香港人、河南人、上海人……  相似文献   

14.
正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我们面临一种诱惑,那就是在技术层面上确认和满足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5.
李咏梅 《文教资料》2012,(23):21-2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在后期的政治剧《山地语言》中塑造了一位不受性别歧视、极富有人情味同时又有斗争精神的崇高女性,但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在被殖民的国土上遭受着不公的残暴的对待。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该剧中的人物进行定量研究,试图阐释殖民地弱势个体的女性的"他者"身份在剧中老妇人的山地语言的失声过程中建构起来。品特在展现殖民统治的残暴无理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文化冲突之下女性群体渐渐沦为他者的过程,以及本族文化被限制,人们无法享受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6,(2):67-71
苏童在《黄雀记》中表现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与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契合。首先由人类的失魂,自我意识的丧失,导致人无法把握自身,而他人会对自我进行干预。自我也会对他人进行干预。在他人的干预之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痛苦,然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诞和痛苦的,世界也会以各种方式干预个人生活,在他人与世界的双重干预下,人只能痛苦地生活着,无法掌控自身。  相似文献   

17.
孙京香 《成才之路》2011,(13):6-M0003
人总是在不断地指责别人的过错,设法让别人来理解自己的想法,想办法来改变别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总是无法接受。那么,人如何才能使自己真正地快乐?就是耳顺,乐于接受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不去过分在意他人的生活,而去精心经营自己的人生。学会时时地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8.
在多数的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而其代表作品: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黑洞》;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刘恒的《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则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平庸的原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对生活真实性的强调使这些新写实小说读来真切感人。这些小说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19.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盲目而不切实际地羡慕电视偶像剧里,那男女主角多彩多姿、丰富多变的感情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谁也无法被他人复制与取代,如同世上没有两个指纹一样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无论你这一路上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喜怒哀乐,都是经过量身定做,只适合你自己去体会的戏份儿。  相似文献   

20.
《生日晚会》是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著名剧作。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剧中“荒诞”的人物语言及行为,可看出其背后隐藏着人物的自恋人格。剧中人物在父母亲情等“他人之爱”缺失的环境下形成自恋人格。只关注自我、无法体察他人情感、惯于自我夸大、沉湎于幻想、安全感缺失。易于发怒。对该类自恋人物的塑造,体现了剧作家对西方现代人·心理现实的精确捕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