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明霞 《文教资料》2007,12(31):14-16
本文通过对再现生动的社会风俗画、描写手法、语言、结构布局四个方面的举例分析论证,得出了鲁迅小说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讽刺可以说是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的艺术手法,本文结合小说《呐喊》来谈谈它的艺术特色——讽刺。从日常生活着手,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体系的认识使鲁迅的讽刺指向自身,这是根源于对自己民族的无法言说的爱,是自我精神的觉醒与反思,嘲讽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前,如果有人替他开一个“内销”“帽子”展览会的话,那是大有可观的:“世故老人”、“有闲阶级”、“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买办意识”、“调和论”,等等。这是“活在人间”的“一个常人”所交的“华盖运”。和尚交“华盖运”能成仙为佛。鲁迅小时拜的第一个师父是和尚,凭他这“小和尚”的身世、资历,死后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5.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7.
<正> 鲁迅一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上下而求索。从早期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真的人”的呼唤,鲁迅努力探索通过人的个性解放运动而达到民族乃至社会解放的道路。但是,当“五四”退潮之后,鲁迅才发现,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通过个性解放运动是无法达到社会的解放的,鲁迅遂开始寻找新的符合中国实情的战斗武器,其思想重心也开始由个性主义而向唯物史观转移,这种倾向,在他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宫斗"戏,它受到了当代女性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一部生活在现代"丛林"社会的女性的奋斗史。它反映了现代女性的欲望、困惑和焦虑,它用一群穿着古装的女性,描绘了现代女性挣扎在肉体与心灵、道德和权力之间的困境,并为现代女性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2.
一、缘起数十年来,鲁迅以其崇高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激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的心,导引着他们人生前行的正确方向。今天,有人曾抱怨鲁迅离开我们的时代远了,作品太深奥。是的,鲁迅离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已比较远,作品不乏晦涩,可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彷徨》,鲁迅有过严格的评价——“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这里鲁迅点出了《彷徨》冷的特征,是很客观的,但有人因此而认为它逊于《呐喊》就不对了。《彷徨》的冷有它独具的意义和历史内容,绝不同于那种幽居独处的文人之冷漠。鲁迅说过,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彷徨》产生在五四潮落期,时代的动荡是鲁迅始未料及的。尤其是《新青年》的伙伴分道扬镳,使他痛切感到  相似文献   

16.
一种外部强制的纪律和一种内化的纪律,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怎样让纪律内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规则?我们的纪律教育观念与策略要不要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一种外部强制的纪律和一种内化的纪律,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怎样让纪律内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规则?我们的纪律教育观念与策略要不要变革?……  相似文献   

18.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完成《呐喊》的最末一篇《社戏》之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才又重新写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一个较长的停顿,是否意味着在艺术探索上的变化?仔细考察这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本小说集,便不难发现,其间作家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在艺术上同样因为不懈探索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技巧更趋圆熟。研究从《呐喊》到《彷徨》的艺术发展,对于探索鲁迅小说艺术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一个伟大作家的认识,并非徒劳无  相似文献   

20.
:《呐喊》《彷徨》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集结构与主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它们既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不同文章也有不同的个体结构特征 ,它们和主题水乳交融 ,极好地突出了主题。但结构不能决定主题 ,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切还通过其他方式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