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去春又回。今年1月,《今日中国》迎来了第45个春天。值此社庆之际,我谨代表全体同仁向所有关心支持过《今日中国》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难忘的厚爱时间回到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对宋庆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应当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他建议宋庆龄以她与各国人民建立友谊的长期经历和丰富经验创办一本对外的刊物。宋庆龄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亲自为这本杂志命名为《中国建设》。这个名称不仅表明这本杂志的宗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曾经办过一本名为《建设》的刊物。  相似文献   

2.
自《今日中国》杂志1952年由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以来,历经44个春秋,从原来仅有英文版发展到现在的英、法、德、西、阿及中文共6个文版,读者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实践中,《今日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本有影响的刊物。一、《今日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对外宣传针对性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副主席建议,由她创办一本杂志,向国外宣  相似文献   

3.
20年前的5月下旬,对《中国建设》(后易名《今日中国》)杂志的同仁来说是个多么悲伤难忘的日子。5月29日,当全国各族人民痛别20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时,杂志社的同仁怀着无限的悲痛和崇敬的心情,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出了中外第一本纪念宋庆龄的特刊,向各国读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本刊的创始者宋庆龄壮丽的革命生涯和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4.
见证近百年历史沧桑,传播七十年中国变迁。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今日中国》为他举办生平图片展览,谨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敬重和祝福。此次展览将于2005年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记者、作家,宋庆龄挚友。他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奇特人生历程,从30年代的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到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他用如椽巨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展出的图片,虽不足以全面展示他丰富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以后,继续努力保持革命的势头;另一次是准备进行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参与和指导对外新闻传播工作的时间长达近70年。她一生创办了《中国论坛》、《中国呼声》、《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以下简称《新闻通讯》)和《中国建设》等对外宣传报刊,并为这些报刊撰写了大量的稿件。她以新闻为武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摇旗呐喊,向海外反动势力奋勇还击。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宋庆龄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新闻观,这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外传播领域,她同样功绩显著,不仅亲自参与创办了一系列对外传播的刊物,例如,早期的《中国论坛》、《中国呼声》、《保盟通讯》等和建国后的《中国建设》,还促成一批外国友好人士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奉献心力。基于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宋庆龄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对外传播经验、思想和理论。其中,与外国记者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对于当代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福利会     
中国福利会诞生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片中国国土,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宋庆龄在国际友人的护送下,秘密地从日本人占领下的上海到达香港。1938年6月,在香港九龙嘉林边道寓所小客厅里,正式向世界宣告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发表了她签署的著名的《保卫中国同盟  相似文献   

9.
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爱泼斯坦是国内外著名的记者和作家。60年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文章,并为开拓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祝贺爱老来华工作60年和80寿辰,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他的新闻作品选。宋庆龄基金  相似文献   

10.
重视通联工作是我们社的优良传统。自1952年创刊起,社里就充分意识到读者的意见反馈对于改进工作、提高杂志针对性的重要作用,并对通联工作定下了“来信必复”的原则。总编室还根据各语文部门提供的来信,编辑“读者信箱”栏目,在各文版刊登。这个栏目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通联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历来一些水平很高的编辑、翻译都曾直接做过通联工作,其中包括邱茉莉(爱泼斯坦已故夫人)、顾淑型等资深外国专家,甚至我刊创办人宋庆龄同志也经常亲自给读者复信,定期向部分读者寄赠杂志,增  相似文献   

11.
1951年的盛夏时节,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和张彦一起,去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接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夫妇。他们是受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中国参加杂志的创办工作的。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爱泼斯坦夫妇克服了重重阻力,绕道波兰等国,几经周折才回到中国。没想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爱泼斯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中国,并成为一位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特别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2.
中央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杂志)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52年创办的综合性图文并茂的月刊。现以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中文6种文字出版,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庆祝《今日中国》创刊45周年,该社将举办今日中国专题摄影大赛活动。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奋斗的一生。在她诸多的光荣业绩中,积极开展国际宣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为杰出的国际宣传家。从30年代创办保卫中国同盟的《新闻通讯》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在世界上争取各国朋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同情与支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为对外宣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至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今日中国》中文版是在宋庆龄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于1980年10月创刊的。本刊前副总编沈苏儒先生在《怀念与祝愿》这篇纪念本刊创刊10周年、缅怀宋庆龄逝世9周年的文章中曾写道:“我刊中文版的创刊是她光辉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由于家庭的、历史的原因,她对海外华人、华侨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代表团最近就联合国安理会向危地马拉派遣军事观察员一事不同寻常地使用了否决权,在国际舆论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1月10日,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这个国际组织中使用了否决权,以捍卫联合国宪章和维护中国人民的合法利益。众所周知,中国欢迎危地马拉政府和危地马拉全国革命联盟为实现持久和平所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福利会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1938年所创建的民间团体。她担任主席直到1981年去世,历时43年。如今,这个独特的妇女儿童福利团体,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依然工作活跃,保持着蓬勃的朝气与创造的精神,并同国外不断发展着友谊与合作关系。1998年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60周年之际,宋庆龄热爱人民、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奉献  相似文献   

17.
杂志《BEST·中国时装》是一本国内最早创办的、向世界传播中国时装信息的英文杂志,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主办,中国时装杂志社编辑出版。自1986年创刊以来,杂志主要介绍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促进中国服装的进出口贸易,为使中国服装走向世界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杂志设有“中国时装大  相似文献   

18.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19.
1951年,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爱泼斯坦去世后的日子里,凡是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为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2005年6月3日上午,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爱老做了最后的送别。我们在网上浏览,截至2005年6月9日,可以看到整屏滚动的关于爱老的信息,足足有145,000条。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老的怀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本刊特推出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以让我们为尊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老送行。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1951年,是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