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2.
读了王金洛同志《具有被动意义的介词 名词结构》(载1994年第5期《英语自学》)以及王翔同志《浅谈“介词 名词”的被动意义》(载1994年第1期《英语自学》的文章后,很有收益。但同时尚有意犹未尽之感。两位同志通过列举众多例句,提出在“介词 名词”的结构中,其意义相当于该名  相似文献   

3.
1994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刊发了吴海泉同志的文章《两个“务必”不是中心论点吗?——与黄智生同志商榷》(后简称为“吴文”)。该文认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后简称为《继》)的论点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理由有三条。 第一条是“黄智生同志认为统帅全文的基本观点的那句话(即‘巩固这个胜利,则是  相似文献   

4.
马中礼同志认为《战国策》中“坐行蒲服”的“蒲服”即“匍匐”不一定准确,他以为“蒲服”应理解为“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并说,“匍匐”直接写作“蒲服”的例子还从未见过。(《“蒲服”并非“匍匐”》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第39页)  相似文献   

5.
贵刊登载的《活用知识,化难为易》(1988年第八期)、《倒数的妙用》(1989年第九期)和《通分子的妙用》(1990年第三期)三文,均对“甲数的4/5是乙数的3/4,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1—2期合刊“有奖征题”载温才荣同志设计1,其中第  相似文献   

7.
晋家泉同志在《汉语中的敬称“×老”“××老”》(载于《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老’‘××老’在现代汉语里是对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称呼,而且适用于男性。”其实,“×老”“××老”在现代汉语中也适用于女性。请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8.
在《李逵形象塑造的“失”的异议》(《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4期)一文中,张德学同志对我的《李逵形象塑造得失初探》(《昆明师院学报》,81年第2期)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德学同志和我的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如何看待李逵的受招安。”他说:李逵“受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质疑》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和本质的定义是错误的,“不是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关思想的正确表述”.此前,李大伟同志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评教育本质争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以下简称《出路》)中也曾提出过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94年第1—2期合刊第74页,卢让珩同志关于环形面积的求法和1994年第5期第41页,郝增祥同志推导的环形面积公式,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有益的。但用卢、郝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笔者在已发表的《关于“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1992年第10期)与《关于“错选、多选、漏选不给分”的商榷》(《政治教育》1993年第10期)的基础上,曾撰写了《高考政治选择题指导语要规范化》一文(发表在1994年《考试》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1994年第6期转载)。文中除提出高考试题指  相似文献   

12.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84年第2期刊出尹湘豪同志《关于汉代的“外臣”和“属国”问题》后,先后收到陈膺龙同志的商榷稿和尹湘豪同志对商榷的答复,现一并刊出供读者参考。本刊限于篇幅,对此问题不拟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1期在“教研动态”栏目内刊载了人教社在实行新工时制后,对“《全日制小语教学大纲》的调整意见?(笔者简称为老大纲,下同)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笔者简称为新大纲,下同)。这两个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范围内中断生物高考后,广东“3+X”和上海“3+1”高考模式为全面恢复生物高考带来契机。纵观1999年高考广东卷(参见本刊1999年第5期)和上海卷(参见《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9期),并将其与1994年之前的全国高考题相比,发现1999年全国高考广东卷和上海卷有所创新,反应?..  相似文献   

16.
总编阁下: 贵刊1996年第4期第14页文“职工教育改革 ≠市场化企业化”(署名:沈阳 赵荒)纯属抄袭。该 文于1994年第9期在本刊发表,经我所改,所以印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18.
批评一则     
编辑同志:贵刊1994年第3期刊登的“人类遗传病及其防治”一文几乎是只字不改地、整段整段地抄袭自高等师范学校教材《遗传学》一书,那位“作者”仅仅加了几个小标题,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一情况,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一名忠实的订阅者  相似文献   

19.
浙江鄞县金峨中学徐正来说偶然在贵刊1987年第六期上看到李广群同志著的“我对复分解反应定义的理解”一文。对初三化学课本第178页,标题“4.盐酸跟硝酸银的反应”中写道,“象这类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意为定  相似文献   

20.
“很N”的语用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年前,台湾光头明星凌峰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幽默诙谐的表演,倾倒了无数观众。笔者还特别注意到了凌先生那句“超常搭配”的台词:“我的长相很中国”。之后,《语文世界》1994年第9期刊登李芳杰先生《“很”字用法不当举例》,文中批评“很青春、很绅士”为“用法不当”(全句转摘于后,即例(1)、(2)。由是以后,笔者对“很中国”这类语用现象更为关注,在收集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究。我们认为:“很n”(“中国”等名词用“n”代指,简写为“很n”,下同)这类语用现象不仅不属“用法不当”,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